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8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半生书缘》:文化大家的半世沉浮

实习生 姚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06日   10 版)

    殷海光

    茅盾

    沈从文

    陈映真

    作者与杨绛合影

    日前,李黎所著《半生书缘》由三联书店出版。书中提及的12位作家、学者、出版家、评论家, 其文其人都曾在李黎的文学生命里走过。在新书发布会上,李黎与作家刘心武、出版人董秀玉,共忆“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

    据三联书店总编辑助理郑勇介绍,李黎从1979年开始,拜访了很多文学大家,包括茅盾、巴金、艾青、沈从文、李子云、钱钟书、杨绛等。她曾说,我和大陆30年的书缘是半生书缘,代表了自己过去半辈子和大陆文学大家的交往,这本书里只有两位幸存者,其他的都已经去世了,所以这是一本用生命交流的难得的书缘。

    李黎回忆自己最初与这些文学大家的结缘:“台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很封闭的,有一个文学断层,就是读不到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作品。真正读到鲁迅,包括茅盾、巴金、丁玲他们都是在美国读到的。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补的课。”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中国大陆的“文革”时期,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李黎来说,这些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大多是命运多舛,生死未卜,那时她就在心里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这些大文学家,将是何等的幸运。结果,因缘际会——“我想回大陆去寻根,寻我的文学之根。其实我寻根有双重意义,不但是寻我的文学之根,而且是寻我的身世之根。”李黎说。

    李黎的“半生书缘”和三联书店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当年她在出版界前辈、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先生的引导下,拜访了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钟书、杨绛、李子云等。他(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处于“夕照余晖”,但都没有拒人千里,而是用相当坦诚、率真的态度直面作者。所谈所论,都极具风采。这些与作者“一同度过悲欣交集的80年代、变化巨大的90年代”者,用他们的热情与温润,给她留下美好的记忆。而书中涉及的台湾作家,如殷海光、陈映真等,则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那些温煦的记忆”伴随作者“从青年岁月至今”。

    书中的12位人物,有作者拜访时留下的图片,有拜访之后记录的文字,也有多年后根据回忆书写的感悟。书成之后,再次审视,作者发现书中的每位人物,无论生活在大陆或是台湾,都经历过政治的动荡,遭遇过灾难。他们的这种经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也映照了那段动荡的历史。 “但凡有理想、有才华、有风骨的写作者,身处那个时代,无论在海峡的哪一边,都无法逃脱政治的漩涡吧。”李黎感叹道。

    作为老朋友的刘心武,跟李黎也是“半生书缘”。说:“李黎的文字,我很喜欢。她的背后有历史,她个人置身于浩荡的历史长河当中。刘心武用大气、灵气、雅气这3个词,精当地概括了李黎其人其书。

    《半生书缘》中既有二三十年前的旧文,也有刚写成不久的新文。作者用题记和图片结构各个时期记录这些作家、学者的文字,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盼这些关于人与书、情与缘的篇章,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而使“文字长存,记忆之河长流”。

    “我何其有幸,得以亲眼目睹历史,当时激动心情之下作出的记录,容待日后沉淀定格。”李黎在自己《半生书缘》的序里写下了这样深有所感的话。

实习生 姚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8月06日 10 版

一个草根想建100个博物馆
黄永玉: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
《半生书缘》:文化大家的半世沉浮
李银河遵循“采蜜哲学”
第20届北京图博会首设主题馆
郭明义的幸福指南
让善与美自由生长
从“三国”看青春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