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8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百姓说话

口若悬河的官员见了群众就“结巴”

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06日   02 版)

    东部某省一名厅长近日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新华社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干部开会讲话,或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一旦直面群众时却“结结巴巴”,不知道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新京报》8月5日)

    面对民众的结巴、短路,未必就一定意味着官员的口才不佳、不会交流。很简单,既然是交流,则谈话双方起码应该是平等的,至少也应该模糊、淡化身份意识。这其中,官员往往处于主导性地位,民众不会也不可能去主导话题。因此,官员要放下身段,多一些倾听意识,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尽量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谈话语境。

    简单的程式化问题后面,其实同样隐藏着丰富鲜活的内容。比如,“收入怎么样”就可以细致破题,征询一下基层民众的收入状况,一年能有多少纯收入?来源有哪些?和往年比怎样?每年又有哪些具体的支出?有没有存款?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有关经济运行与民众信心。怎么就会无话可谈呢?

    另外,“有没有什么困难”这样的问题也并不简单。民众的困难虽然大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若不及时解决处理,不断沦为“沉没的声音”,很有可能会累积成大麻烦。官员下基层,本来就应该多听一听民生疾苦,而不是走过场,随意问问,随便听听,问过了、听过了,也就过去了。

    可见,官员下基层“结结巴巴”,根源仍在于没有真正深入群众、听取基层意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

    一方面,现在不少官员并不觉得有与民众攀谈、交流的必要。在他们看来,发指示、做报告、谈经验远比同老百姓交流更紧要,而面子上的发展政绩、经济增长,也远比老百姓的那点鸡毛蒜皮更重要。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的生活、工作与民众也渐行渐远。在他们眼里,基层其实是一个十分遥远、十分模糊的存在。很多底层民众不要说见到省里的厅长,就连乡镇长都很少谋面了。这样的疏离其实就是一种割裂和分化。长此以往,不仅官员、政府的威信会因此受损,老百姓也会愈来愈排斥与官员交流。

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8月06日 02 版

法官集体招嫖,舆论莫被“热闹”遮望眼
私自监控法官算不算侵犯隐私
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口若悬河的官员见了群众就“结巴”
警察枪击案背后的黑人种族困境
鎏金“王府”易拆 内心王府难除
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
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