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0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黎介寿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09日   10 版)

    一辈子朝着梦想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 黎介寿

    今天,我站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讲台上,心情非常激动,又深感不安。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这个集体的。个人离不开组织,工作离不开团队,即使是一台手术,也需要助手、麻醉师、护士等,缺一不可。我要感谢党组织的关心培养,感谢战友们的支持帮助。

    有很多年轻人问我,你这辈子吃了那么多苦,经历了那么多曲折,为什么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我有一条很深的体会,一个自尊心强的人,内心才会强大,耐力才会持久。谁都想有尊严地活着,可没有国家的尊严,哪有个人的尊严?一个国家,贫穷就要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人看不起。我的学生时代,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没有一天是安定的,没有一年是在一个地方度过的,没有用过一本教科书和一支钢笔,经常在寒冬腊月穿着单衣步行迁移。当年,我亲身经历过日本鬼子轰炸长沙,目睹无数同胞在血泊中倒下。那时我就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为国家强大做点事、尽点力!

    现在,我和同事们在肠道疾病治疗上,达到了领先或先进水平,经常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这些历史性变化让我明白,个人成长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才会好! 

    还有人跟我讨论,怎样面对挑战,怎样才能成功?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在于起点,更在于转折点。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谁不会遇到一点困难和曲折。我申请加入共产党,就追求了整整30年;我做小肠移植实验,就做了整整8年;我也曾遭受不公正待遇,甚至连自己正确的学术观点,都被当成错误意见受到批判。但我坚信,汗水不会辜负一个人,真理不会曲解一个人。只要认准了方向,就要有一根肠子走到底的韧劲,为了事业牺牲一点、付出一点,又算得了什么?身处逆境,方向不能迷失;面临困难,支柱不能坍塌。人生就是这样,一直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再过两个月,我就九十了,我心里清楚,要做的事还很多,得抓紧时间,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我将再尽一份心、再出一份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矢志追寻强国梦的杰出院士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政治委员 陈忠良

    黎介寿同志是一个老典型,他与哥哥黎鳌、弟弟黎磊石并称为“兄弟三院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的传奇佳话。如今,三兄弟中唯一健在的黎介寿,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细细品读他90年的人生长卷,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矢志追寻强国梦,不懈奋斗为人民。

    黎介寿被誉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先后获得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研成果46项,创造了多个世界领先、亚洲第一,是亚洲小肠移植的开拓者,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

    肠瘘治疗是世界医学难题,上世纪60年代,国外报告死亡率高达60%,我国的治疗水平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黎介寿创造性地提出用肠营养支持治疗肠瘘的理念,潜心研究出“黎氏配方”营养液,发明了深静脉营养补给器械,形成了以“肠营养支持”为主的系列疗法,开辟了肠瘘治疗的新天地。在黎介寿主持治疗下,世界上最小的“肠瘘婴儿”、出生仅4个月的广东小患者被成功治愈;世界上第一个完全靠肠内营养支持的“短肠女”、浙江患者陈航顺利怀孕生子,当上了妈妈。

    2002年,南京汤山发生一起特大中毒事件,大批中毒群众被送到我们医院,一下子涌来这么多重症患者,也不知道中的什么毒,检验结果还要等一阵,时间就是生命,情况十分危急!医护人员心急如焚,有的手忙脚乱。此时的黎介寿非常冷静,根据多年经验和病人症状,果断作出了“毒鼠强中毒”的判断。两小时后,检验结果与黎介寿判断完全吻合,硬是从死神手里抢下两个小时的宝贵时间,使150多名中毒群众的生命得以获救。

    翻开黎介寿书写的每一份病历,记录详细规范,签名认认真真。他说:“签下‘黎介寿’三个字,就意味着对病人许下一份承诺。” 2007年初,黎介寿到南昌出差,本来约好第二天返回南京为一名病人手术。因突遭暴雪,当天航班取消,火车票已售完,随行的学生劝他推迟一天回去。黎介寿说:“承诺的事就要兑现,何况病人托付的是生命。”在火车站,他让学生举着“危重病人等待手术,急需两张南京车票”的牌子,在好心人帮助下挤上了列车,连夜返回南京,如期为病人做了手术。从医以来,他先后做手术21000多台,收到表扬信和锦旗14000多件。

    黎介寿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超然心态。他对自己“约法三章”:不搞学术一言堂,不做社会活动家,不当药品代言人。多年来,他个人获得的各类奖金有数百万,大部分都用在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始终坚守清廉的本色,保持内心的宁静,从不拿回扣,从不收红包。但有一次,他收下了黑龙江患者马秀兰亲手绣制的一双鞋垫,在他看来,这是病人的一份朴实感情,垫上它,脚底板更踏实了,与患者的心更近了。

    事业的向导 人生的楷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李维勤

    我是黎介寿院士的学生,在他身边学习工作了20年。在我们心目中,老师是学识渊博的智者,是妙手仁心的大医,是授业传道的恩师。从他身上,我们强烈感受到,老师对强国梦、强军梦的执着追求,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担当,对后生晚辈的师道情怀,这让我们深受启迪、受益终生。

    我与黎院士的师生之缘起于一次会诊。那是1991年,我当时是个年轻的内科医生,遇到一个疑难病例,一时束手无策。我们请老师来会诊,他很快就作出了“非特异性溃疡性空肠回肠炎”的诊断,并告诉我们,当时全球仅有39例病例报告。这让我十分震惊,要知道,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掌握国际上的医疗信息,是多么困难。在他指导下,那名患者不久就治愈出院了。后来,老师又鼓励帮助我,将这一病例报告投到《中华消化杂志》,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学术论文。

    论文发表不久,黎院士问我:愿不愿做他的学生。我一听很意外,自己从没拿过手术刀,当他的学生够格吗?他鼓励我说:“你内科基础很好,现在有个课题,就是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需要内外兼修的医生去攻克。”我听了很兴奋,但考他的研究生,等于从内科转到外科,有不少限制和困难,老师又亲自出面为我协调。更让我感动的是,一天中午,他把我叫到实验室,亲手交给我3本厚厚的专业复习资料,叮嘱我好好复习。那段时间,正是老师小肠移植攻关最紧张的时候,他整天吃住都在实验室,这样一位医学大师,百忙中还惦记我这个后生小辈,让我终生难忘!1993年,我如愿考上了老师的硕士研究生。

    让我没想到的是,拜师容易出师难,一读就是20年,我成了老师门下至今“尚未毕业的学生”,他指导我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又进入国家、军队和江苏省重点人才培养计划。这些年,我们经过系列攻关研究,使重症胰腺炎治愈率提高到9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都是老师引领指导的结果。

    黎爷爷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

    湖南省汉寿县三和乡居民 李立平

    我是一名患者的家属。今天有幸站在这里,亲口表达对黎介寿院士的感激之情,心情无比激动!是黎爷爷给了我丈夫刘炳炎第二次生命,给了我一个幸福温暖的家!

    我和炳炎都出生在湖南省汉寿县普通的农家,大学毕业后,我俩在长沙相识相恋,原定2011年“五一”结婚。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筹办婚礼期间,炳炎突然患上急性重症胰腺炎。仅仅两天时间,炳炎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随后又出现胰腺脓肿、腹腔出血。病危通知书先后下了12次! 

    为了救炳炎,我到处打听哪里能治好这个病,终于在互联网上查到一条信息,南京总医院黎介寿院士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不少国内外重症患者,在他的治疗下起死回生,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但从长沙转院到南京,救护车转运时间太长,唯一的办法只有空中转运,需要28万元的包机费用。2011年1月24日,SOS国际救援飞机从北京飞到长沙。医护人员把炳炎抬上了飞机,我们到了南京总医院,炳炎刚被推进重症监护室,黎院士紧跟着就到了。

    黎院士亲自组织抢救,检查、引流、血透,一个早已深思熟虑的治疗方案在紧张地实施。入院第三天,炳炎突发腹腔出血,情况很危险!楼道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黎院士来了!五个多小时后,手术在黎院士指导下取得了成功,炳炎再一次战胜了死神。

    我曾经问过自己,幸福是什么?从病人身上,我懂得幸福就是好好活着;从黎院士身上,我懂得幸福是让别人活得好。

    “救活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呀!”经过黎院士和医护人员48天的精心治疗,炳炎重获新生。去年“五一”,在婚期整整推迟一年后,我和炳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黎院士,专程到南京邀请老人出席我们的婚礼,他高兴地收下了我们的喜糖。当黎院士委托学生把祝福和礼物千里迢迢送到婚礼现场时,我和炳炎欣喜万分,流下了感激的泪、幸福的泪。

    黎爷爷,我们全家衷心地祝愿您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我们也会像您那样,努力做一个传递温暖和幸福的人!

    实干,书写不老的传奇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沈颖

    我是一名专门负责采访报道医疗卫生系统的记者,曾有幸多次采访过黎介寿院士。每次走近这位老人,带给我的不仅是思想的启迪,还有内心的感动。

    第一次采访黎院士是在5年前的初夏,一个细雨濛濛的早晨,我走进黎院士的家,简单的装修风格,朴素的家具摆设,与寻常百姓家没什么两样。他女儿黎海菁告诉我,老爷子每天早上看半个小时书,上半个小时网,一边听广播,一边用早餐。那一天,我全程跟踪采访,详细记录了老人一天的工作生活情况:

    ——5点半,起床。

    ——7点不到,出家门,20分钟路程到医院。

    ——8点,上院士专家门诊。那天,他看了11个病人,有一个叫刘志中的病人看了近1个小时,一直忙到中午12点10分。我发现,每一个病人他都细细询问,并耐心地解答病人的问题。

    ——那天下午,他的工作计划安排中,是和带教研究生讨论科研课题。2点钟的时候,他接到学生报告,一位肠癌患者小肠严重粘连,年轻医生没有把握,黎院士决定亲自上台手术。

    ——下午下班后,黎老像往常一样,习惯地到重症监护病房去看了看。值班医生告诉我:“晚上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打电话,黎老就会赶过来。”

    那一天的采访,让我明白了,多看一个病人,多做一台手术,多挽救一个生命,就是这位老人最大的期盼。

    5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采访了黎院士——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5年,黎老仍然坚持每周工作6天,一以贯之、从不间断,依然保持那份工作的激情和活力。

    令人赞叹的是,这5年,黎老带领他的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军区、江苏省医疗界获得的最高科学大奖。

    在大家的眼里,90岁的老人,都是“老寿星”了。为了拉近距离,我调皮地称他为“90后”。黎老很喜欢这个称谓,说:“这个好,听上去有朝气。” 

    在一般的家庭,90岁的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坐享清福了。很多人让他保重身体,黎老告诉我:“如果我不工作、不劳动了,知识早就落伍了,精力早就退化了,身体也不可能这么好。”

    黎老的一番话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劳动是保持青春的密码,实干是事业常青的源泉,它可以书写出不老的传奇!

分享到:
设计大飞机的年轻人
黎介寿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警营爱迪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