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的暑假我的家

写文 本报记者 郑萍萍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14日   08 版)

    7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放暑假的孩子们在自家门前的水渠里欢快地游泳嬉戏。15日,这里所在的吐鲁番地区以44摄氏度领跑全国高温榜。今年夏天,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游泳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本报记者 赵青摄

    7月28日,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民族学校的学生和附近的村民打乒乓球。该校是一所苗汉双语学校,共有在校生174名,教职工6人,覆盖了一个行政村13个村民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长年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由于村民组分布较散,假期里也少有机会能和同学一起玩。

    本报记者 周凯摄

    7月22日,安徽省肥西县一村庄,放暑假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看动画片。除了留守儿童,一些随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也回乡了。像大多数的村庄一样,这里的青壮年大都进城务工,不过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都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

    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7月23日,定西地震灾区甘肃省岷县禾驮乡拉路村灾民安置点,孩子们在救灾帐篷里。地震发生后一段时期,当地不少孩子都少有大人看管。

    本报记者 张鹏摄

    8月2日,北京西城区一家早餐摊儿,3岁半的赵小茹在父母身后的杂物室玩耍。小茹的老家在江苏徐州,现在在北京上幼儿园,放暑假后只能跟着爸爸妈妈在早餐摊儿前玩耍。

    本报记者 赵迪摄

    7月21日,甘肃省临潭县杨永乡,8岁的小姑娘杨婷婷在自家开的小卖铺前吃冰棍儿。她每天都在小卖铺前写作业,然后帮着妈妈看店。

    李庚伟摄

    7月20日,青海省天峻县舟群乡,14岁的藏族少年多杰昂秀和父亲红巴在高原牧场合影。儿子从小在西宁念书,现在在兰州学习民族舞蹈。红巴说,儿子这一代将来可能会留在大城市,但这美丽的草原永远是他的家。

    本报记者 赵青摄

    吃棒棒冰还是看电视?对于6岁的小雨萱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疯得满头大汗的她,站在露着土坯的堂屋里,渴求地望着妈妈。

    这是姥姥和妈妈各自开出的条件,暑假,留在乡下陪姥姥可以每天吃一根棒棒冰;而跟妈妈回县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要上,但被允许每天看一个小时电视。

    最后她涨红了脸说:“我要回家。”大人逗趣道:“这就是你家啊。”雨萱急了:“这是姥姥家,我家在上派。”上派是安徽省肥西县城所在地。和很多正在崛起的中西部城镇一样,那里四处工地林立,“沃尔玛即将进驻”的标语醒目地刷在拔地而起的楼盘外,从省城合肥一路西进的轻轨也即将抵达。上世纪90年代末,雨萱的妈妈高中毕业便到上派打工,最终在镇上安了家。

    雨萱姥姥的家是一个传统的小村庄,村民还保留着给新生儿“做九日”的习俗,家中第一胎孩子出生九天时,亲友们都要携带母鸡、挂面、红糖等礼品来吃喜蛋;清明时,人们也还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祭祖,不时炸响的鞭炮声,层层叠叠地回荡在这个偶尔喧闹却常年空空荡荡的村庄里。

    每年暑假,村子就会又喧闹起来。随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回到了故乡,田埂上、水塘边,到处是他们的尖叫声。雨萱原本也是盼望着回姥姥家的,不过3岁半时,她迷上了动画片;5岁起,她几乎每天都要去摆满五颜六色零食的超市转转;今年,她学会了上网。越来越依赖现代生活的她,渐渐不喜欢这个没有空调、没有自来水、没有数不过来的电视频道、没有网络,只有泥巴可以玩的姥姥家了。

    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小伙伴儿也一个个地离开了。村小组西头的小勇和打工的父母去了西安,隔壁的堂兄妹一家在省城合肥买了房,秋天即将入学的雨辰也要跟打工的父母到城里去念书了。本该热热闹闹的暑假里,被大人称为留守儿童的马家姐妹、汪家小哥哥也去了上海和摆水果摊儿的父母团聚。

    在绵延的乡土风情画卷上,留守儿童像一个巨大的墨点刺激着飞速发展的社会。尽管,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者意识到儿童成长中“陪伴”的意义,再苦也要将孩子带在身边,但是,更多的孩子被留在了家乡。位于贵州毕节金沙县岩孔镇的上山民族学校,是一所苗汉双语学校,覆盖了一个行政村13个村民组。学校目前有在校生174名,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长年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即便在假期,也鲜有机会走出山区跟在外打工的父母团聚。

    雨萱是幸福的,在姥姥家长到3岁后被妈妈接回了身边。离开村子的那天,雨萱没有哭,蹦蹦跳跳地走了。姥姥站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大声喊着:“过两天回来啊”,两旁是已经没过了膝盖的水稻。

    故乡在出走的童年中渐行渐远,我们出发的那些地方,正变得模糊起来。

    14岁的藏族少年多杰昂秀从小在西宁念书,现在在兰州学习民族舞蹈。故乡,对他来说,是假期里和家人短暂的团聚。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父亲红巴,慈爱地端祥着喉结已经微微隆起的儿子,他知道,身后这片美丽而寂静的草原已无法留住少年炽热的心,儿子终究会留在大城市。但他希望,在儿子的心里,“美丽的草原永远是他的故乡。”

    紧邻雨萱姥姥家的双枣村,从年初起便整日机械轰鸣,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推土机消失的还有原本已逐渐褪去印记的乡村传统。

    对不愿意回到乡下的雨萱们来说,童年在哪里都好,只要有爸爸妈妈的呵护、爷爷奶奶的娇纵,哪怕只有一处铺着废纸箱、堆满鸡蛋筐的铁皮屋作游戏室,也是快乐的。3岁半的小茹就是在这样闷热的铁皮屋里度过暑假的。小茹来自江苏徐州,爸爸妈妈在北京街边经营着一个早点摊,这是一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早点摊位于一个公交站牌旁,每天来买早点的人很多,忙起来,爸爸妈妈便顾不上小茹。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小茹已经习惯了独自做游戏,习惯了在幼儿园里和老师说普通话。只是,不知道长大后的某一天,小茹是否也会突然盯着登记表上的“籍贯”一栏而发呆,那时,她也许会怀念起记忆中只沉淀了快乐的故乡。

    也许,这个暑假,真正该回到故乡,脱掉皮鞋像孩子般撒野的,是已经不再童真的大人。

分享到:
我的暑假我的家
放暑假的孩子们
在自家门前的水渠里欢快地游泳嬉戏
上山民族学校的学生和附近的村民打乒乓球
安徽省肥西县一村庄
放暑假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看动画片
甘肃省岷县禾驮乡拉路村灾民安置点
孩子们在救灾帐篷里
北京西城区一家早餐摊儿
3岁半的赵小茹在父母身后的杂物室玩耍
8岁的小姑娘杨婷婷
在自家开的小卖铺前吃冰棍儿
14岁的藏族少年多杰昂秀和父亲红巴
在高原牧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