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卖掉还不够偿还银行贷款,这种现象在温州愈演愈烈。一些温州中介、银行、法院等人士说,之前房价在高位时,满负荷贷款的新建商品房,如今在房价暴跌后,大都面临成交价低于银行贷款的窘境。同时,一些商品房价格仅高出银行最大贷款一两成。理论上看,这些商品房也将面临成交价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第一财经日报》8月22日)
截至今年7月,温州房价已连续23个月下降,一些新建商品房比最高峰时下跌了百分之三四十,个别豪宅的价格甚至下降一半。房价如此深度跳水,在房地产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背景下,银行不成房东几无可能。这也解释了8月6日温州在全国46个限购城市中,率先对地方版“限购令”进行松绑的焦虑。
中国经济的信贷问题、楼市走向等,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4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报告对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了预警;前不久,银监会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禁止对囤地、捂盘、哄抬房价的企业放贷,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也禁止其通过信托计划融资。
金融机构的房贷风险,就算盛世危言,恐怕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妨来看几个关键数据:一是截至2012年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2.11万亿元,约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9.2%,较2007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以房产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融资。
二是2003年至今,我国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近10倍,房价收入比远远超过8,住房租售比超过250,已经明显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房地产泡沫警戒线。2006年,新华社记者曾披露:一个叫曲沪平的人通过收购他人身份证、伪造借款委托、高估房价等手段骗贷,金额达4亿元左右,其中1.26亿元为“虚假抵押”——而浦发银行则因此成了“豪宅房东”。
眼下来看,新国五条显然没能吓得住飙涨的房价。任志强先生甚至因“成功预测房价上涨”而被称为“任赢赢”。尽管官方媒体宽慰民众说“房价一直上涨违背价值规律”,但对于要买房的刚需来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今年房价持续攀升的背后,清晰可见的是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贷款的快速增长。
说白了:一是商业银行明知调控翻新,房贷仍未收缩;二是实体经济深度转型,嗷嗷待哺却吝啬出力;三是不听劝告,看不到前车之鉴——2010年,美国银行业使出浑身解数,一共接管了100多万套住房,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最该具备风险与忧患意识、肩负经济消防员角色的商业银行,从深套的股东到倒霉的房东,当真是个不差钱的问题?市场就是市场,风险自决是起码的游戏规则。闷声发大财时,没人骂;喝凉水塞牙时,也别发嗲。享受过多大的利润,就得担起多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