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在马尼拉折戟沉沙,让之前被掩盖的很多问题被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中国篮球的集体反思。王立彬,这位现任西北大学男篮主帅、曾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的男篮名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大学篮球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从另一个视角找到男篮失利的原因。
“大学篮球确实火爆,但各方面的水平都不高,甚至连球员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作为西北人,王立彬开门见山。西北大学校队是CUBA联赛中的一支劲旅,在王立彬的调教下曾打入过4强,但这并不能改变王立彬对大学篮球的看法,“现在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更多出色的年轻球员还是在专业体制中,来大学打球的基本上都属于三四流的水平。”
这种情况和美国的篮球人才培养模式截然相反。NCAA大学生篮球联赛一直是NBA人才的基地,而中学校园又为NCAA提供更年轻的球员。“我们教育和体育却属于两个‘门户’,两者之间几乎没有衔接,阻碍一些出色的年轻球员进入大学。”王立彬告诉记者,“球打得好的学生,学习成绩通常不是很好,若想进大学,他们必须有运动等级证书,但申请这些证书只能找体育局,教育部门无权颁发。”
在王立彬看来,这阻碍了出色的学生球员进入大学,不过,即使所有优秀的青年球员都可以顺利进入大学,中国的大学也不可能像美国的一样,为职业体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我们现在的大学篮球还处于‘八年抗战’时期,‘温饱’问题甚至还没有得到解决。”王立彬说,“现在很多学校的球队,训练时间和质量没有保障,后勤和医疗保障也跟不上,更有甚者,连伙食费都保证不了。”王立彬认为,每人每天最少要100元的伙食标准,才能基本保证对运动消耗的有效补充,但一支球队20多人,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经费。
一些出色的年轻球员,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进不了大学打球,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去专业队,毕竟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让孩子放弃学业。即使出色的年轻球员进入了大学,也可能因为大学球队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让其无法更加优秀。如此,中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个相互矛盾的现状,很多优秀篮球苗子正悄然流失。
在王立彬看来,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体教结合之路,对校园篮球乃至中国篮球的未来,都大有裨益。但令王立彬担心的是,现在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很可能影响到未来中国篮球甚至中国体育的人才储备。
“1000米跑的合格成绩已经到了4分多钟,但全班50个人也只有两三个人达标。十几年前,1000米跑的合格成绩大多在3分20秒左右,大部分人是可以达到的。现在别提给职业体育输送多少人才,先把体育课还给学生、把体育老师的缺口补上去、把学生体质搞上去再说吧。”王立彬直言不讳。
事实上,从CBA球队主教练的位置上退下来,王立彬之所以选择扎根学校,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体育的重要性。为此,王立彬筹办了陕西体育专修学校,积极筹办各个学校间的篮球比赛,利用自己的资源引进高水平的比赛。“就是要培养孩子对体育、对篮球的兴趣。我的目的是广栽花,这样才有可能发现更多有天赋的孩子。”王立彬说。
学校体育没能成为中国篮球后备人才的沃土,教育和体育的割裂,显然是中国男篮此次亚锦赛失利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王立彬也认为,中国男篮实力下滑早有征兆,绝不仅仅是教练和队员的原因,而是中国篮球人才培养体系出了问题。
“亚锦赛为什么失利,这是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在我看来,扬纳基斯肯定是个好教练,他的资历没人能够否认,只是与队员间的沟通了解可能还不够。”王立彬说,“另一方面,为什么韩国队、中华台北队的球员,技术水平高于我们?是我们的基础出了问题,这与联赛没有太大的关系,否则就不能解释,同是中国人,为什么中华台北队的球员认为他们水平的提高受益于CBA的锻炼,而我们却没有。”
在王立彬看来,中国男篮急需确立自己的风格。“在我打球的那个年代,在钱澄海指导的带领下,我们内线在亚洲随便打,以内线带动外线。中国男篮之前有姚明、大郅这样出色的球员,现在内线也不弱,但风格却模糊不清了,甚至连特点都没有了。”
本报北京8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杨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