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各级团干部纷纷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创办“市民学校”,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在一个个小区蔚然成风。
团重庆市委已出台文件,对深化团干部创办城乡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作出部署,并将进行通报考核,致力于将其打造成百姓欢迎、青年喜爱的优质项目。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单元,社区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团重庆市委书记周波说,重庆团干部在自己居住的小区打造“市民学校”,是要走出一条共青团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工作主线,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这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社区,融入青年实实在在的举措,我们就是要把服务送到社会的‘毛细血管’,在‘微循环’中注入正能量。”
“想你时,你就在眼前”
2010年,山城重庆开始大手笔建设公租房,以此为主体,为占城市人口约三分之一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由此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但在这些聚居了低收入群体和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青年的区域,也面临社会秩序、邻里和谐的挑战。次年,重庆团组织开办的“市民学校”应运而生,“新市民”从这里走出,青年志愿者倡导的文明新风,让公租房气象一新,“小”学校写好了“大”文章。
“市民学校”随即在重庆广泛推广,成为团组织新的拳头品牌之一,受到社会各方的好评。
有10多年共青团工作经历的团重庆市委办公室主任涂凯深度参与其中。“共青团要实现‘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愿景,任重而道远。”他说,“现实是,团干部工作繁重,得在办公室处理很多事务,但如果团组织和青年在空间上无形隔离开来,‘想你时,你在天边’,‘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目标就可能沦为‘乌托邦’。”
“怎么能‘想你时,你在眼前’?答案在于团干部走进青年当中。怎么能走进青年?‘市民学校’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他决定,在工作之余,在鹏润蓝海小区办“市民学校”。
从去年春节开始,他分别走访开发商、物管公司、业主委员会,访了谈30余家业主,多方一拍即合。15位热心人士组成了筹备组。
物管提供了1个办公室、两个活动室、1部热线电话和两名工作人员;业主委员会授权使用小区中庭内的宣传栏,小区8幢楼的所有入口宣传栏由物管改造后,交“市民学校”统一使用。
“市民学校”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构成了“四位一体”格局:团干部是灵魂和牵头人,常态化参与的青年志愿者是关键和主体,物管公司的投入和支持是工作保障,业委会的认同和帮助是有益补充。
志愿者队伍采用双月轮职队长制,在QQ群、微信群和业主论坛上收集业主意愿后,设计活动;随后在宣传栏和论坛上发布消息,广发“英雄帖”;物管接受电话报名和咨询;志愿者最终组织活动,并做好宣传和档案收集工作。一年多时间里,小区C区4600余住户中有核心志愿者180人,还建立了7个自组织,开展18次活动,覆盖2500余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新风尚在该小区逐渐形成,友爱、谦让、互助、和谐的正能量在小区扩散。开发商决定在全市所有楼盘推广这一做法,共青团重新回到很多业主的生活辞典之中,关于该做法的信息专报受到了高层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涂凯看来,尽管推进这项工作让自己赔上了很多休息时间,却接上了地气,小区里的青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之中,“我们为青年服务好了,青年就在眼前;服务不好,他们就在天边。”
漂书角成为业主精神交流的场所
团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钟红兵,在一个新小区——春风城市心筑小区办起了“市民学校”。
那时,钟红兵正为骨折所困扰,他拄着拐杖各方奔走,在他的推动下,小区把一家麻将馆改成了“市民学校”办公室,“市民学校”有了大本营。
过去,物管公司每月从这间麻将馆至少获得五六千元的收入,但公司很快就发现,改造成“市民学校”后,他们赢得了更多。
“市民学校”根据业主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义诊、小家电维修、摄影技能培训;倡导群众自组织,发展社区自助式志愿服务,建立爱心储蓄银行;开展的孝心佳节活动、“益心益易”闲置物品循环使用计划、少儿艺术培训等项目,广受好评。
业主们最欢迎的是“四点半学堂”,上班族困扰已久的下班前“空档期”无人看护、辅导孩子的问题迎刃而解。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香港大学的学生走进了小区,和孩子们分享成长经验。过去,这是难以想象的。
小区业主中近500人成为志愿者,一年时间里,“市民学校”开展了20多次活动,参加活动800余人次,受惠群众近千人。
团重庆市委农村部部长郭光亮在阳光华庭小区领创了“市民学校”。
领创伊始,他发现9岁的女儿有很多书,读完后却很少再翻阅,当废品卖掉了。“太可惜了,”他决定,想办法让这些书能循环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说做就做,他在住宅楼一楼做好书架,把书放上去,他的妻子周艳芬和孩子成为最忠实的宣传员,上班、散步、上下学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发动。
很快,重庆市第一个小区漂书角诞生,募集到400余册图书,郭光亮还将家里订的报纸捐赠到“漂书角”,供业主们阅读。
而今,“漂书角”成为小区一景,俨然一个小小的自助图书馆,居民们利用闲暇时间到此看书,也自觉地捐书共享。
作为重庆第一任志愿者工作部部长,郭光亮对志愿服务有深厚的感情和理性思考。多年来,他发现制约志愿服务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却苦于难以破题,“市民学校”解决了这一难题。有了这个阵地,临近的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小区,高质量的工作让志愿服务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效、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小区里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
让社区居民和孩子拥有快乐
埝山苑社区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缩影,上班族都在奋力打拼,却为父辈和子女的问题犯愁。尤其是占总人口38%的农民工,每逢寒暑假,子女的学业辅导和培养就成了大问题。
从创办“市民学校”开始,团九龙坡区委副书记靖开媛就决定从群众最急需的事项入手,将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阳光成长”项目和便民服务作为工作起点。
“市民学校”办起了夏令营,让农民工子女集中在社区参加暑假活动;为孩子们办起自护课堂,帮助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举办“家长夜校”、“亲子教育课堂”让农民工及其子女感悟亲情……
今年暑假,9名来外地的大学生和3名来自本社区的大学生走进“市民学校”,为数十名农民工子女提供了为期3周的高水准的“快乐学校”义务支教,意大利语、舞蹈、手工、作文等培训和各类实践拓展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假期,更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增添了快乐。
“市民学校”建立的社区志愿工作循环体系实现了志愿服务的接力,形成了志愿者库,鼓励有意愿的群众随时参与志愿服务,并推出志愿服务明星榜,对服务时长和服务事迹突出的志愿者进行公示,还完善了志愿服务相关征集机制,征集社区群众志愿服务意向和需求,实现志愿服务供需接轨。
此外,“市民学校”将针对少儿开设“成长课堂”,针对青年组建篮球、足球、瑜伽等兴趣组,定期开展锻炼和竞赛;为中老年人提供健康养生资讯、培训和帮助,以主动服务增强“市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将建立社区“市民学校”帮帮乐,以微信为平台,用虚拟空间打造网络家园。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向倩在其所在小区新办“市民学校”,就通过微信“查找附近人”功能迅速联系小区青年,通过“微信群”组织爱心献血等公益活动,让小区青年感受到更加温暖人心的力量。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重庆团干部领创的“市民学校”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显示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