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9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李素芝身后有个青春方阵

——记西藏军区总医院青年医护工作者(上)

彭文山 陈伟平 晏良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02日   01 版)

    冰冷的雪花在午后飘落,海拔43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当雄县苍茫无边。旷野中,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像一群移动的雪人,将初秋的第一行巡诊足迹刻在雪海云天。

    走在最前面的是该院院长李素芝,他华发染雪,眼布血丝,为“医”消得人憔悴。跟在他身后的,是一支青春方阵:骨一科副主任林秀来是70后,耳鼻喉科医生索朗杰布是80后,肝胆外科护士朱贝贝是90后……

    这群激情似火的年轻人,与李素芝一起在雪域高原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五官科副主任洛桑永远忘不了那次巡诊。

    那是1984年春节期间,整个藏区都在欢庆佳节,可5岁的洛桑高兴不起来,他的同村伙伴扎西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老人们转着经筒,祈求佛祖保佑。

    神灵没有降临,叩开柴门的是穿着白大褂的“菩萨兵”。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疗队节日巡诊,来到扎西家,对他紧急施救。那时,李素芝还很年轻,但经验老到。他用双手捧着玻璃瓶子,用嘴不停呵气,避免液体在低温下凝固。

    李素芝将群众的生命“举过头顶”,不仅救了扎西的命,而且改变了洛桑的“成长路线图”。洛桑从小就对解放军有特殊感情,同伴死里逃生,在洛桑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长大后当个像李叔叔那样救死扶伤的高原军医。

    多年以后,洛桑参加高考,第三军医大学是他的唯一志愿。洛桑如愿以偿,榜上有名。2004年军校毕业,他选择回到西藏,走进偶像的单位工作,随“门巴将军”李素芝一道走上了巡诊路。

    护理部助理员、副主任护师何娟读初中时是个“追星族”,梦想着有一天能登台唱歌或者“触电”。升至高中,她却成了李素芝的“铁杆粉丝”。

    一次看电视时,何娟在电视剧插播广告的间隙换台,看到了肩挎药箱在雪中艰难跋涉的将星。从此,她记住了李素芝这个名字,也感受到一种崇高精神。

    这次换台,使何娟打消了报考艺术学校的想法。军校毕业时,她毫不犹豫地申请进藏,成了总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

    有朋友不解地问:“明星梦”破灭了岂不可惜?何娟摇摇头说:“我在西藏获得的掌声并不比明星少。”

    那年夏末,李素芝在军校大学生毕业分配前,赶到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招兵买马”。他相中了专攻高山病的硕士研究生黄学文,毕竟,西藏是高山病的高发区。

    一打听,黄学文家境富裕,爱人开公司,一年收入三四百万元。李素芝对黄学文说:“高原急需你这样的专业人才,到高原创业吧,那里有广阔的舞台。”这正合黄学文的“胃口”。李素芝前脚刚到西藏,他后脚就跟上高原。

    李素芝招揽人才容易,要想挖走他的人才很难。今年春节,胸心外科副主任吴前进休假回内地,故乡一家医院主动与他联系,向这位硕士抛来橄榄枝。

    面对高薪诱惑,吴前进一开始有点动心,但他转念一想,西藏才是自己的家,李素芝待自己如家人,西藏人民把自己当亲人,自己岂能见利忘义。吴前进谢绝了对方的邀请,假未休满,便提前回到了第二故乡。

    总医院的青年专家坦言,他们当初冲着李素芝的精神进藏,的确感性与冲动。

    然而,他们从不后悔。“只要跟着院长干上一年半载,就会认同的他的想法,不知不觉在效仿他,甚至一门心思想变成他。”吴前进说。

    “活着就要为民服务,死了才不会遗憾”

    “流动医院”在巡诊路上遭遇暴风雪失踪!

    2012年2月8日,一条消息从西藏传到北京,成为春节里的爆炸性新闻。总部首长十分震惊,要求成都和西藏两级军区想方设法联系,做好救援准备。

    失踪的“流动医院”是个“豪华之师”,成员既有博士生导师,又有博士和硕士,出不起事。

    好在,李素芝带领的这批青年专家虽然学历高,但都年富力强,敢于迎难而上。

    云天下,路标被掩埋;雪海中,地貌在改变……大家在齐腰深的积雪中推着军车前行,最后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经过11小时的奋战,终于突出重围。

    接通后方电话,李素芝的嗓子已沙哑得说不出话来。随行的信息科女助理员何晓燕接过电话,强忍泪水报信:“有人冻伤,有人生病,但没人打‘退堂鼓’。”

    在李素芝精神的感召下,吃苦奉献,成为总医院青年群体的自觉行为。每逢巡诊,这些年轻的博士硕士都会主动请缨出征,人人都有生死惊魂的事儿。

    今年2月11日晚,李素芝带领“流动医院”到察隅县巡诊。他们收治的第一位病人,是38岁的高龄产妇央央,她产后连续6天大出血,陷入长时间昏迷。

    检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央央全身失血70%,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李素芝果断下令:“马上进行钳夹清宫手术,把留在子宫里的胎盘取出来。”

    可手术必需的O型血不足。硕士、急诊科副主任张胜天迅速挽起袖子:“我是O型血。”

    随即,手术室里出现感人一幕——张胜天先抽出300毫升鲜血后,起身又站在了手术台边。还带着体温的鲜血缓缓流进央央体内,也深深温暖了察隅群众的心。

    有人说这些博士硕士傻,可他们就认死理:活着就要为群众办事,死了才不会遗憾。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李素芝率医疗队驰援。在震中,他连续奋战17天,很少休息。

    59名重症患者起死回生,李素芝却在“鬼门关”闯了一回。看着李素芝晕倒在手术台旁的那一刻,心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邹密疲倦的神经立刻紧张起来。

    当时邹密已经累得吃饭都“夹不起菜了”,本想松口气、歇一会,但李素芝醒来还要坚持做手术的拼命劲头,给她上了一堂生动的奉献课。于是,她不好意思离开岗位,像李素芝一样如钉聚力。

    邹密红着脸说,论年龄,自己比李素芝小20岁;论职务,李素芝是将军。一个快60岁的领导都那样拼,自己怎能泄气。她认为,如果真的倒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那也轰轰烈烈。

    “既有苦头,更有奔头”

    李素芝常说,西藏是“生命禁区”,有许多医学空白需要填写,他自己就填补了87项高原医学空白。“更多的空白等着你们填写。”2011年五四青年节,他对全院青年专家发出号召。

    护理部助理员、副主任护师鞠钟鸣闻令而动,急匆匆走进办公室。这位不知疲倦的青年护师,正在研究一个让高原护士提神醒脑的课题,她想早点“捅破窗户纸”。

    新旧对比,鞠钟鸣好像变了一个人。上军校期间,她基本不关心西藏的医学新闻,认为那里不会有奇迹发生。读硕士研究生以后,高原接踵传来的壮举令她不得不抬头仰望。

    2000年11月10日,李素芝成功主刀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当天,鞠钟鸣抱着“凑热闹”的心态观看了新闻媒体的“现场直播”,她的视线从此就锁定西藏那片高天厚土。

    上高原找李素芝!鞠钟鸣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盼望在西藏医疗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一天午夜,寒风在总医院营区里来回流走,李素芝巡查病房时发现,有的护士睡意很浓,可鞠钟鸣强忍疲惫,坚守岗位。

    一个课题就此诞生——长期以来,护士在西藏高原持续工作的能力不强,自律意识不够。

    李素芝让鞠钟鸣身体力行,攻克这一难题。

    天道酬勤。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和实践,鞠钟鸣研究的《西藏高原护士工作倦怠特点及组织干预》课题,获得2011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跟着李院长干,既有苦头,更有奔头。”这是谢挺杉的成长感言。

    高原肺水肿,曾是恶名远播的“夺命虎”。在李素芝和他的团队努力下,这个病能防可治。

    可以说,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药物干预、治疗的方法日臻成熟。但是,谢挺杉却把目光投得更远,想让治疗手段更丰富一些。

    午饭后,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李素芝的办公室,陈述想法。话说到一半,便被打住了。李素芝接过话茬,续说了后半部分。

    两人一拍即合。

    很快,他们便联合研究《高频超短波常规方法治疗高原肺水肿》课题。日夜鏖战,通关登高。2011年,这项课题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谢挺杉没被荣誉“电晕”,他想“归零起跑”。李素芝就喜欢年轻人积极进取,他让谢挺杉放手大胆搞科研,并和院党委“一班人”承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

    组织的厚爱,给谢挺杉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接连申报课题成功,成为院里的“攻关大王”。

    近年来,总医院组织开展的150多项高原医疗新技术中,都打上了青年烙印。

分享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刘复之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李素芝身后有个青春方阵
把李素芝精神传承下去是青年一代的责任
西部计划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团潍坊市委向农村青年播撒创业“金种子”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启动
2013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助学金发放
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