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9月4日电(记者谢湘)一场“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在追问与回答中,为湖北宣传战线带来了一场思想和作风的大转变。
3月22日,《湖北日报》刊登了一封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信里提出:“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同志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在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姿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导下,一场“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旋即展开。
青年新闻工作者成为大讨论的最大受益者,在省委宣传部连续组织的“走基层”、“基层蹲点调研”等多种活动中,青年记者体会到:建设者不是旁观者,只有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只有带着感情走基层,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
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发生地震时,正值“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展开之际,湖北媒体的数十位青年记者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奔赴一线。他们克服困难,大胆创新,特写、图片、音视频直播、评论、微博十八般武艺齐上,纸媒、电视、广播和网络立体互动。
七八两月,南方地区旱灾严重,湖北咸宁市的崇阳、通山和通城3县是全省“特旱”县市,湖北日报青年女记者梁晓莹顶着骄阳踏遍了焦渴的大地。在重旱山区,她采写《党员送水队送来救命水》、《竹海也喊渴》等稿件,及时反映地方旱情,同时深入采访,思考大旱应对之策,为引导群众科学抗旱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我是建设者”讨论重在启迪年轻记者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设意识。5月,楚天都市报接到一位女老板的求助电话:食品厂办不下去了,亏损80万元,谁能帮帮10名智残工人?记者调查得知,厂子曾经红火,如今却濒临困境。女老板已先后卖掉、抵押两套房子,8年的亏损,8年的坚守,只为留下这些智残工人。报社选择了女老板对智残工人群体的坚守,维护生命尊严的角度,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助残“犟妈”坚守良心》。紧接着,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武汉市推出了未来五年残疾人家庭收入增长等五项扶残助残计划,促进了社会救助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