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里,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的黄帝泉畔,却格外清凉。泉池边八九米远的地方,一堵青灰色砖墙上开了一扇铁门,透过铁门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农家小院。
一亩见方的院子里,几间房是这个充满古韵的地方唯一带着尘世气息的处所。小院的正门临着公路,两扇对开的白色铁门边上挂着一块牌子:矾山镇地震监测站。53岁的郭启志和妻子彭继云在这里度过了36年的时光,除了黄帝泉,他们没有其他的邻居。
小院里有一排四间的平房,右侧两间用于办公。屋里的工作台上,摆着四架看起来形状有点儿像机关枪的水氡观测仪。郭启志介绍,地壳活动会释放一定的氡气,从而影响水中氡气的含量。这个地震监测站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监测和记录黄帝泉水中的氡气变化来预测地震。
他指着水氡观测仪边上的木制试管架上4个已经装满水的试管说:“看,这些就是我一早取的水样。”在工作室的旁边有一个通往地下室的入口,那里有几根水管与黄帝泉的几个不同的泉眼相连,他每天就是通过这些管道取水。
郭启志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8点准时开始工作,9点取水样,9点20开始读数,10点记录数据……时间安排精准得像一架被设置好程序的精密仪器。在8点工作正式开始之前,他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工作室内的仪器怕受潮,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工作室通风。他和老伴儿彭继云分工很明确:郭启志负责上午的工作,彭继云负责下午。
2001年的时候,省里配发了更为先进的水氡自动监测仪,与水样连接后可以自动读数,还能通过电脑往河北省地震局以及国家地震局发送数据。
尽管如此,郭启志和彭继云仍然坚持每天用这种从上世纪70年代起沿用至今的人工监测水氡含量的方法,对黄帝泉水中氡气的含量做详细的记录,并根据记录的数据,认真地绘制波形图。
郭启志不善言谈,却喜欢用笔做记录。监测站的生活被他用日记和总结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翻开厚厚的日记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他们预报地震的经过和总结。36年来,他们给河北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为河北地区的地震预测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依据。
氡气的数据每天都要更新和上报,站里一刻也少不了人。从1981年两人结婚至今,郭启志和彭继云没有过一次属于两个人的旅行。在两间作为生活使用的平房里,找不到一张两个人在外地的合影。唯一一张旅行的照片是青年郭启志站在山海关城墙上的单人照,那是趁着省地震局在北戴河办培训班期间照的,北戴河是他唯一“旅行”过的地方。
赶上郭启志出差,彭继云就要担负起整个监测站的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彭继云便找一床被子铺在工作室的地上,让小女儿在上面爬,这样她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保证小孩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嫁给郭启志之前,彭继云是附近三兑村小学的一名老师。每天跟孩子打交道的她性格直爽而乐观,说到两人当初结婚的事情,她笑着指了指郭启志说,当年结婚都时兴“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郭启志没什么钱,结婚的时候“三大件”被精简成只有一块手表。“那是块好表,现在还走呢,这么多年没出过毛病。”彭继云看着腕上那块黑色皮表带的手表满足地说。
结婚后,彭继云告别了小学的孩子们,开始了跟丈夫两个人在地震监测站简单的生活。“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她说,更重要的是,这是郭启志热爱的工作。
2001年,省地震局重新修缮了他们的院子,原先的房子也给翻新了。老两口在院子里栽了几棵果树,辟出一小块地种了点儿菜。由于没时间照料,菜都蔫蔫儿的。正赶上外孙女放暑假,姥姥、姥爷有工作要忙,9岁的小姑娘一个人在屋子里看电视,或是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外孙女的到来,给这个平日里一直很安静的小院带来了生机。往常,这里实在太过安静了。“所以我们在院子里种了些果树,一年四季看看不同的颜色,也挺好的。”彭继云说。
本报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