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生赴17个经济强县调研生态文明建设

学会对明天的担当

实习生 朱小雨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26日   05 版)

    “浙江垄断全国高温排行榜,14个城市突破40度。”看着电视上的新闻,家住萧山的大一学生漏丽婷仿佛感到窗外阵阵热浪扑面而来。这是她进入浙江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本可以在家吹着空调看书、上网,她却在大中午顶着烈日,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萧山的“癌症村”进行实地调研。

    一个经济强县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环境代价?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又是怎么变成人们谈之色变的“癌症村”?同在萧山,漏丽婷的家到“癌症村”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她说:“我们期望通过这次调研,了解村里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现状,用调研结果呈现事实,呼吁更多人为家乡的环境建设贡献力量,展现在校大学生的人文追求。”

    走街串巷做调研,深入一线探环保。今年暑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80多名在校大学生和漏丽婷一样加入了该院成立的赴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团队。他们以余杭、瑞安、绍兴、萧山、余姚等17个经济强县作为调研点,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主题,展开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现状、资源利用结构等内容的系列调查。

    “最美是家乡”是这次活动的主题。参加调研的学生基本来自浙江,根据地域组队,调研自己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主办方希望学生们总结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处,发现其不足,并运用所学提出解决措施,助力家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加活动的学生们说,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让他们对社会与环境问题有了更为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死神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大二学生高迪曾经的化学老师去年因癌症去世。老师的家离“癌症村”不远,也在萧山的东北部地区。这是高迪第一次感觉死亡如此相近,第一次感觉家乡的环境状况岌岌可危。也许正是这次亲身见证死亡的经历,让高迪决心要去“癌症村”看一看。

    考察前,高迪和组员一起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坞里村近20年的发展历程。“1992年,坞里村就准备集合土地进行化工园区的建设了。1997年后,村里的耕地便陆续被用作建造园区,各种各样的工厂开始进驻。然而,当地经济水平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害。1998年,坞里村的水稻绝收,大多数农作物出现烂根,饮用水出现异味。2002年征兵,全村没有一个青壮年体检合格,其中两名甚至被查出患有因污染而引发的疾病,死于癌症村民人数直线上升。南阳坞里村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癌症村’”。

    走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看着路旁简陋的房屋和漂着垃圾的小河,高迪感觉经济的发展似乎没有给这个村子带来多少福利。在走访中,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村中几乎家家都有外地人居住。这些外地人每月交几百块钱,在本地人家中租下独立的屋子。一个小村子里竟有如此之多的外来人口,高迪不禁感到疑惑。

    一位老爷爷解答了她的疑问:“村里的化工厂一般不愿意招本地人,大多是外地人在做活。而且招工一般3~5年就会换人,因为怕检查出职业病。外地人口一来人生地不熟,即便出了事故也不会闹太大;二来流动性比较大。所以他们只招收外地雇员。”

    在当地渔民韦东英的家中,高迪和她的组员看到了更直接的污染证据。韦阿姨从冰箱里拿出一条自己网到的鱼,除去冰后可以清晰地看到鱼鳞因污染而变得凹凸不平,导致整条鱼面目全非,鱼身上的斑斑血痕触目惊心。“钱塘江的水质急剧下降,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有些特色鱼种如鲥鱼已经很多年没有捕到了。”韦阿姨说。她又拿出满满一袋记录当地生态污染的照片,这是她多年来追踪拍摄的结果。排放废气的烟囱,红色的河流,黄色的自来水……一张张照片看得学生们目瞪口呆。“前些年,为了经济发展,确实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建设美丽乡村,正是基于对此的反思提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社会上每个人的努力,要想实现美丽乡村这个梦想,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高迪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第一次感受到对未来应有的担当。

    畅游母亲河,有梦就有希望

    “政府?政府做了什么哦?我做小姑娘的时候江底的石子都看得一清二楚。现在呢?” 一位在姚江边纳凉的阿姨对学生们说。

    “老百姓不理解我们。台风季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排水他们放水。领导过去跟他们谈,没用,不认!最后江水倒灌,淹得一塌糊涂。”在余姚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排水调度中心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却这样说。

    暑期调研后,这组隔空喊话始终盘桓在浙大中文系大三学生包敏捷的脑海当中。“调研中,我发现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大家一味地拿几十年前的生态状况与今天作比较,总觉得不尽如人意。重新畅游母亲河是很多人的梦想,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我觉得,在环保问题上,政府和民众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互相理解对方。”

    家住瑞安的王夷舟在调研中也感受到老一辈人对于母亲河的怀念。“80年代的温瑞塘河的水就像山泉一般,清得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那时候卖菜,用扁担挑着蔬菜沿河叫卖,累了就随意捡块石头坐下,渴了就用手捧起河水一饮而尽。”坐在船头的菜农、船夫略带惋惜地说。90年代后,塘河成了污染集散地,因为河水变色、散发臭味,一度被人们戏称为“黄河”、“黑龙江”。2010年以来,瑞安政府对温瑞塘河开展一系列的治理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王夷舟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市民的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了解自己身肩的那份责任,十分乐意为寻回昔日塘河的美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虽说治理环境问题,政府是主导,但各界民众的力量和支持也很重要,包括这次人文学院大学生的人文行动,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发现后行动:今天学会对明天的担当

    经过实地调研,浙大人文学院大学生调研团队的成员都对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总结报告中,学生们写道:“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不少地方的工作仍然存在尚待改进之处。但值得肯定的是,从整体上来说,各地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已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较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包敏捷说:“这次调研让我看到了家乡生态建设的成果,也观察到其中的不足。歌颂赞美是热爱家乡的表现,正视不足、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在行动中应该承担起的责任。”他的话表达出大多数同学的心声和责任担当意识。

    新学期开始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正在着手把对17个县的调研报告汇编成集,并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总结。校方活动负责人说:“这次调研让同学们走出校门,到经济发展一线发现最真实的社会问题。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生们学会对明天的担当,把他们的青春和知识与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切实地服务于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

分享到:
学会对明天的担当
宋建锋:实现被嘲笑的梦想
团情微讯
《中国文化基础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