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家在哪里

文/实习生 田野 本报记者 郑萍萍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26日   08 版)

    有人说,亲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有人说,安居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对于像习喜林、耿海英、何文琼这样到北京打工的姐妹们来说,漂泊久了,便真的不知道家究竟在哪里——故乡已成为回忆,纵然回去也无法适应;而身边的城市,居住得再久,却仍是暂住

    今年的中秋,对习喜林来说有些特别。

    2003年,习喜林和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工,4岁的大女儿被留在河北张家口的老家,成了一名“留守儿童”。10年间,习喜林只有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回到老家,和大女儿相聚。喜林的丈夫是一名空调安装维修工。4年前,他们在北京生下了第二个女儿。

    今年八月下旬,习喜林和丈夫带着小女儿回到了老家,帮着家里务农的同时,她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刚刚上初二的大女儿。更重要的是,这个中秋,他们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度过了。晚上,两个女儿按老家的习俗,摆了一桌子的水果、月饼供奉月亮。

    这个瞬间被习喜林用手机拍了下来,并上传到网络上与大家分享。用手机拍照的习惯源于今年年初,习喜林参加了名为“木兰回家”的影像发声项目。这个项目由致力于报道摄影的OFPiX工作室和服务于打工女性的民间公益团体“木兰社区”共同发起,参与者均为来京务工的女性,她们用手机拍下身边的点点滴滴,再通过Instagram图片分享平台发布。

    参加拍摄的打工姐妹大都住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东沙村一带,这里距北京城中心约40公里,因为房租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来京务工人员。耿海英的家也在这里,是一间20多平方米带厨房和卫生间的简易房,每月租金800元。

    耿海英的老家在河北保定,她2005年来到北京。大部分时间她以摆摊卖杂货为生,就在东沙村的街上。丈夫是一名建筑工人,目前在位于北京东南角的通州区工作,一个月只能回来两三次,平日家里只有她和女儿。摆摊的收入加上丈夫每月4000元左右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还算不错,他们最大的开销就是房租和上小学的女儿一学期3000多元的学费。

    今年中秋节前,海英提前买好了稻香村的月饼,还特意多买了些鱼肉,准备为丈夫和女儿做几个好吃的菜。来到北京的这些年,丈夫无论工作多忙,都会在中秋这一天回家团聚。这也许是她们一家在北京过的最后一个中秋了,刚刚怀上二胎的海英准备年底回家待产,决定一并将大女儿转回老家上学。

    海英的照片里,女儿是绝对的主角,她和参加拍摄项目的其他姐妹一样,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摄影知识,更不知道如何进行后期处理。大多数时候,她们只是看见喜欢的,就随手拍下来,上传到网上和大家分享。从北京到故乡,从故乡到北京,她们流水账式地记录着自己每一天的点点滴滴。渐渐地,这些照片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项目结束了,但她们并没有停止拍照。

    40多岁的何文琼在接触到手机摄影之后,便喜欢上了自拍,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小爱臭美”。但中秋节期间,她没有上传自拍照,而是上传了一张图说为“我无偿献血3次了,希望我的这颗爱心能够传递下去”的照片。2001年,何文琼从四川江油来到北京,做过保洁、超市售货员、家政工,还卖过水果。平日里,爱说爱笑的她被姐妹们称为“开心果”。何文琼现在几乎每天都要用手机拍几张照片,认真地写好图片说明后发布到网络上。这对于只上过两三年小学的她来说有点困难,图片说明中不时也会出现错别字,但她说自己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照片里有她坚强外表下掩藏的脆弱。

    和所有姐妹一样,齐丽霞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个稳定的家。2008年,曾经在深圳一家印刷厂打工的齐丽霞来到北京。“其实真不敢想,老家的旧房子久没有住,已经坏了。习惯了外面的生活,淡漠了家乡的感觉。不想回老家,但是在城市里又没有长久的安身之地,随时面临着搬家,拆迁。没有家的感觉,也不知道将来老之将至,归宿何处?”在她们自己办的影展上,齐丽霞写下这段话。

    相关文章:

    家在故乡

    家在北京

分享到:
家在哪里
家在故乡
家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