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诸多经验表明,音乐教育可以帮助残疾儿童更好融入社会

重塑残疾儿童人生要独辟蹊径

张璐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30日   08 版)

    音乐教育有利于人身心的健康和完美人格的建构在现代其实是个不争的事实。残疾儿童往往纠结于自身的残疾,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情感无法表达,难以抒怀,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而音乐教育的魅力就在于能使残疾儿童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所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自身残缺的地方,久而久之,不但能帮助孩子们排解心情,还能帮他们开辟一条成功的道路,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正确认识自我及全面接受自我。

    残疾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残疾儿童现状

    据我国出生缺陷监测和残疾儿童调查显示,我国累计有近3000万个家庭曾生育过智障、身体结构缺陷等先天缺陷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0%。由于高龄生产、环境污染、职业伤害、孕期不良生活习惯和营养的缺乏等原因,新生儿中残疾儿童的出生率还在连年攀高。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每年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人,占每年2000万出生人口的4%~6%。这相当于每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而且还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二)残疾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残疾儿童音乐教育又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无论是目的还是方针与一般儿童的音乐教育基本是相同的,考虑到特殊儿童的特殊性,结合特殊儿童在教育内容,要求和实施方式上需要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识活动特点出发,通过教育和训练,补偿生理、心理缺陷。

    这些特殊学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应当是通过教儿童唱歌、听音乐、演奏乐器、即兴表演、作曲、识谱、评价音乐等等,将音乐和其他学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联系,或者将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知识相联系。通过唱歌、演奏、欣赏和律动等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和感知能力,尽最大努力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提高其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培养这些特殊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此外,还可以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活动,对学生的听觉、节奏感、记忆力和注意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进行培养、发展,矫正感知障碍和智力障碍,促进这些特殊儿童身心健全、和谐发展。

    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社会认可

    残疾儿童大多是不能享受正常教育的,都会受到歧视。2012年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获得“隐形翅膀”称号的刘伟,在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他喜欢音乐,但在求学时几次被学校拒绝。“天才指挥家”舟舟也有类似的经历,年幼的他因为智力原因,被大家视为“白痴”,正是社会的歧视迫使舟舟不得不跟在父亲身边,成天呆在乐团里,才造就了舟舟的成功。

    虽然刘伟和舟舟是成功的,成功的因为音乐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们只是我国近九千万残疾儿童中的少数幸运者,又有多少孩子的音乐梦,因为缺乏社会认可而扼杀在萌芽之中。

    (二)缺乏专业学习平台

    舟舟和刘伟都是因为学习音乐而改变人生轨迹的成功案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舟舟是无师自通而刘伟是求学不得自学成才,这两个孩子都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即便有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大多也是靠家庭培养兴趣学习,缺乏专业的教学平台和机构。

    不仅如此,除了像舟舟和刘伟这样有家照顾的残疾儿童外,中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孤残儿童。残疾儿童比健康儿童更容易被抛弃。据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主任张世峰介绍,福利院里收养的儿童大部分是残疾儿童,有的比例占到90%,甚至达到95%、98%。这些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尚依赖社会救助,甚者很多残疾儿童在福利院的日常生活尚无保障,又有谁来关注他们的心灵抚慰,更何谈是通过音乐教育改变生活呢。

    原因是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严重缺位。根据2011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撰写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目前在中国提供儿童福利服务的机构发展严重不足。在儿童福利的各个方面,现存的儿童福利政策虽然项目、规范(或标准)较多,但相对分散和混乱,未能形成全国统一、自成体系、目标明确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在立法层面也是同样,目前甚至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儿童福利法》。

    (三)缺乏思想转变

    大多数残疾儿童由于存在自卑心理,身心脆弱不愿与人交往,无法参加社会活动。舟舟很幸运,因为无法上学,还能跟在父亲身边,大多数只能被看管在家中。

    除了残疾儿童本身,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残疾也响应的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尤其是由于后天原因导致孩子残疾的家长情况更甚。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像刘伟的妈妈一样,积极理智的支持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成长。多数残儿家长都不能客观面对孩子的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矛盾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后又大大增加了教育、康复残疾儿童的困难,影响孩子的康复和成长。

    残疾儿童音乐教育的出路

    (一)舆论正面引导

    在《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一文中提到,中国现有超过2.2亿0-14岁的儿童,占全国人口16.6%。(2012.1,0)。而我国现有0-14岁残疾儿童月817万,换句话说,约等于我国每26个0-14岁的孩子中就有1个是残疾儿童。这不是个小数目,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你会有疑问,这么大的几率,为什么我一个都没遇到过呢?这是个真实的问题也是残酷的实事,异样的眼光让孩子们羞于走出家门,也不敢走出家门。

    为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公益广告,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报道,传播社会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残疾儿童就在我们身边,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爱。让更多公众了解,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怎样一具身体中,面对危险和灾难,人类也有自己的无奈,每个残疾儿童也都无法改变自己残疾的现状,但他们同样拥有追逐梦想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就像刘伟说的那样“梦想可以五花八门,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听起来很可笑,都没有关系,有梦就好”。希望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为残疾儿童营造一个有梦可做、有梦敢做的和谐中国。

    (二) 设立专门机构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区/县都能有至少一所这样专门的学校,供残疾儿童学习音乐,通过音乐辅导缓解心灵创伤,并习得一技之长,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一切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各个地方政府的支持。

    音乐治疗较之传统的心理辅导,它的优势在于方法更委婉,容易接受,不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运用音乐对情绪的天然影响作用,根据行为疗法和潜意识开发等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音乐治疗,使其在音乐活动的体验过程中改善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行为的合理性。在师资条件方面就要求音乐老师不但具有高超的音乐功底,更要系统学习过心理辅导等相关课程。因此,这就需要音乐、医学院和师范学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兼顾音乐和心理学两方面的知识,严把教学质量关,层层监管,这样才能保证在日后的工作中,这些专门培养的双向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那些残疾儿童摆脱自身阴影,习得一技之长,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家长转变观念

    在一个拥有残疾儿童的家庭里,不仅孩子本身会感到自卑、压抑,不愿与人交流,很多家长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要更好的帮助残疾儿童摆脱心理的阴影,首先就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只有家人能够理智的认清孩子的现状,才能积极、稳妥的采取行动,帮助孩子改善身体和心智上的残缺,更好的融入社会。

    因此,转变残疾儿童家长的思想观念势在必行。福利机构在为残疾儿童提供音乐教育的同时,可以开设家长辅导班,帮助家长摆正思想观念,学习如何为残疾儿童提供温馨的避风港湾。此外,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残疾儿童家长对改善残疾儿童生活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让有残疾儿童的家庭能够提高重视、转变思想,还能让有意向收养孤残儿童的家庭能更深入的了解收养一个孤残儿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盲目收养,给孤残疾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作者简介:张璐,3岁开始学习钢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师从中国著名的钢琴家林振刚,在2005年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舒曼杯”获得三等奖、亚太地区二等奖。现就学于日本长崎大学教育研究科钢琴系。)

分享到:
重塑残疾儿童人生要独辟蹊径
蒋少华:“棚”程万里扶农增收
团情微讯
微博直播庭审对司法公开作用有多大
李汉秋:教师不能以礼物轻重衡量学生的敬意
谭利华:金色大厅不是“世界音乐圣殿”代名词
呼伦贝尔消防培训让企业职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