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锦江乡团委书记王晨蕾在任职的3年里真切地体会到,共青团工作在乡村并不是少事可做,更不是无事可做。
她身兼乡长助理、组织委员和团委书记3个职务。下乡的时候,常常有年轻人认出她是“团委来的”。而在过去,村民只知道她是“乡上来的”。
拉近她和农村青年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是乡、村两级团组织围绕关爱留守学生所开展的系列工作。
锦江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一直以来,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许多孩子成了留守一族。两年前锦江乡开展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时,王晨蕾有意把几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拉进”乡团委的班子,或担任村团支部的负责人,目的是借用他们的资源和影响力来做好当地的留守学生关爱工作。
正华村的王雪梅就是其中之一。这位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既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团支部书记。她每年资助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有时候还拉上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一起做善事。几年来,已有100多位当地的留守学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助。
联络村的团支书白中根兼任了乡团委副书记。过去他长期在外打工,2009年回到家乡创业,产业做大之后,他为当地村民提供免费养殖培训,带领大家创业致富。
在白中根带动下,去年以来,全村有二三十位原本常年在外的青壮年,选择留在家乡创业,他们的孩子也不再是留守儿童了。在王雪梅眼中,她的这位搭档是以另一种形式做好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因为破解留守学生的难题,归根到底还是得让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
经过几年努力,乡村两级团组织开展的上述工作,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赞誉。下村的时候,王晨蕾经常遇到村民主动向她打听资助和搞活动的消息。
王晨蕾说,留守学生关爱工作让基层团建找到有形化的抓手,基层团组织不再“无事可做”,而是实实在在地满足了农村青少年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四川各级团组织把留守学生关爱工作纳入到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系中。反过来,留守学生关爱工作也有力促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南充市高坪区,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凝聚的社会力量使得人手紧张的团区委,依然显示出强大的服务职能。
该区所辖的清溪街道祖师庙社区周边有大量进城务工青年,他们的孩子随父母居住在城市社区,周边形成了一个进城少年群体。结合这个实际情况,团区委在祖师庙社区建了一个“阳光家园”,集教育、学习、娱乐于一体,面向社区青少年免费开放。
要运营好“阳光家园”,光靠团区委的人力显然是不够的,团区委的“法宝”是高坪区志愿者协会。平均每周有20多位来自周边高校、企业、市场的青年志愿者,定期来“阳光家园”开展服务,他们也成了深受孩子欢迎的大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志愿者协会,县级团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得到提升。在今年暑假面向留守学生的夏令营活动中,各界志愿者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捐钱的,有出车的,有协调当地媒体刊登公益广告的,光是用于下乡接送孩子的汽车就达到50辆。
“团组织通过青年志愿者组织延伸了服务的阵地,使团的工作能辐射和影响到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团高坪区委副书记谢汶峰说。迄今为止,高坪区分别在城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建成3个“阳光家园”。
在许多团干部眼里,肩负着关爱留守学生职能,意味着必须走出办公室,下基层接地气,真正与自己的服务对象融为一体。
蒋颖是团遂宁市委下属市青少年宫的工作人员。2011年,她认识了一位留守女孩,并结成对子。孩子的母亲是当地的保洁员,父亲远赴福州打工。
按照惯常的结对工作模式,蒋颖首先给孩子买了生活和学习用品。但时间长了她发现,孩子缺的并不是物质方面的东西,而是陪伴。于是,她花了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看电影,逛湿地公园等。
蒋颖说,留守儿童也许不一定经济贫困,但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贫困”。如今,她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许多团干部的共识。在当地团组织策划的关爱留守学生活动中,心理关爱类的比例越来越高。
下基层接地气的效果是,在四川全省上下营造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四川21个市(州)均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93%的县(区)党委政府研究下发了关于加强留守学生(儿童)工作的意见,100%的县(区)把关爱工作具体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初步形成留守学生之家、代理家长制、寄宿学校、驻村民警管理、家长学校、活动关爱等主要工作手段和工作模式,使得基层团建得到党政方面的强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