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光鲜亮丽的城市为何经不起一场暴雨

台风“菲特”暴露城建“软肋”

本报记者 董碧水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14日   05 版)

    “菲特”远去,余威犹在。

    来自余姚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至10月11日,遭4天大水围城的余姚,城区积水已普遍下降,至12日可基本退去,电力、供水、电信则仍在紧张抢修中。

    10月7日,今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在福建登陆,受其带来的云系影响,浙江大范围强降雨,给浙江造成严重灾害。

    余姚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主城区七成被淹,几成孤岛。市中心积水达1米以上,公共交通全部瘫痪停运,通信中断,全线停水停电,所有宾馆爆满、超市抢购一空、许多家庭陷入无水无电无粮困境。余姚市市长奚明称,全市受灾损失初步估计,超过200亿元。

    “全城沦陷”、“水漫金山”的再次上演,也让城市内涝再次成为人们尴尬的话题,光鲜亮丽的城市,为何经不起一场特大暴雨的洗礼?

    城市为何如此脆弱

    其实,不仅是余姚。

    据来自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受“菲特”影响,全省11个市80个县(市、区)986个乡(镇、街道)874.25万人受灾;余姚、奉化、安吉、上虞等18县(市、区)城市受淹。

    “菲特”带来的豪雨让杭州市的主城区瞬间一片“水世界”,逢雨必涝的城西积水在半米以上,一些地段路面积水最深时一度达到两米以上。在古荡、天目山路、西溪路、学院路、滨盛路、莫干山路、拱康路、萍水路、虎跑路、密渡桥等多个路面、路段,因为积水,几成停车场,个别地段交通中断、瘫痪。在风情大道,湘湖地铁站附近路段,众多私家车在积水中熄火,不少城区社区底层住户家庭进水。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宁波。中心城区150多处道路、小区及低洼地段积水,因为积水,许多道路不得不采取临时封道措施,市区100多个低洼老小区,天一广场、北岸琴森、日湖花园、天水家园等100余个地下车库不同程度进水。

    一夜暴雨,加上海水倒灌,温州的平阳水头、瑞安外滩成为一片“泽国”,当地民众在公路上撑船出行。据浙江省保监会统计,从“菲特”登陆,全省已接车险报案4万余起。雨势较大的温州、宁波、绍兴等地,车险报案量猛增8倍左右。

    而据了解,与以往一些车辆涉水行驶受淹不同,此次大多车子是停在地下车库,甚至地面道路,因为“无处可逃”,才不幸被淹。

    西湖成“西海”,甬城变“泳城”。如今的城市何以如此脆弱?

    天灾还是人祸

    不可否认,城市内涝积水,首先是极端气候的影响。此次受强台风“菲特”残留云系影响,浙江普遍强降雨,造成浙中、浙北地区持续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据浙江省气象台统计,从10月6日晚8时,到10月7日晚8时,浙江全省单日降雨量达150毫米,创造了浙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尤其是宁波、温州、绍兴等地,单日降雨量普遍达200毫米左右,均达到历史高位。来自杭州气象部门的监测,10月6日8时至10月8日8时的48小时内,杭州主城区降雨量达290.8毫米。其中10月6日20时至10月7日20时,杭州国家基本气候站累积雨量达246.4毫米,打破了2007年10月8日历史最大单日降雨量191.3毫米的纪录。

    由于连日暴雨,8日杭州西湖水位超过7.45米警戒线,湖水多处漫过湖堤,出现历史上罕见的西湖漫水现象。

    而受灾最为严重的余姚,该市防指发布的信息显示,余姚过程雨量496.4毫米,全市79个监测点中有39个超过500毫米,其中最大张公岭站809毫米。相当于68个西湖的水量兜头倾倒在余姚。

    暴雨固然是天灾,但后果如此严重,其背后显然有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缺陷的原因。

    以杭州为例,据城建部门介绍,杭州城市路面的积水主要是通过地下管网排到城区大小河道,然后再向京杭大运河流域释放。也就是雨水的下泄主要依靠河道。

    目前,杭州主城区有400多条大小河道,总长超过1000公里。京杭大运河是杭城泄洪的主要渠道,城市各河道的管网也都是集中流进运河,再从运河排入下游,进杭嘉湖河网入太湖、长江或排入钱塘江。但此次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使运河等主城区河道水位持续上涨,到8日,运河、新开河、新塘河、上塘河、东河、蒋村港、莲花港、紫金港、冯家河、沿山河、上埠河和留下河等河道及西湖水位全面超警戒,一些河道河水涨到与道路齐平,甚至超出路面。

    “这就使一些原本要排进河道的城市积水无处可去。而另一方面,京杭大运河的水能不能出得去还要看下游的水位。”但这样的解释显然并未能完全消除市民的质疑。城西的留下地区是杭州积水最为严重的地段,几乎每逢大雨必涝。

    有水利专家分析,以留下为中心,其上游包括小和山的集雨面积大约为40平方公里,此范围内所有降水先汇入上埠河和东穆坞溪,集聚在留下后,经荆山桥、新开河桥和木桥,汇入沿山河、余杭塘河,最后流入京杭大运河。

    据悉,因6年前“罗莎”台风致留下严重受淹,为解决水患,相关管理部门作了许多努力,专为留下防汛打造了留下西溪路防汛应急工程,从西溪留下街道门口开始一直通到留下河,铺设了一根直径1~1.5米的雨水管,把积水引入留下河。同时,留下河边还新建了雨水排涝泵站。

    但这并未改变这里的逢雨必淹的命运。留下、小和山原属城郊,周边全是农田,但近十几年来,留下区块的开发迅速,大片的农田成为一片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建筑,还建起了高教园区。土地的硬化导致土地吸收、蓄洪的能力越来越差。而另一方面,极端天气下频繁出现的积水内涝受淹,显然当时的规划设计已满足不了现在的排水需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城东。德胜东路是杭州主城区通向下沙高教园区的一条主要道路。据悉,2005年,德胜快速路规划时,就要求在德胜路以北开挖一条九沙河,以起到分洪作用。但至今,九沙河却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完工。德胜东路也是逢雨必淹,此次“菲特”带来的强降雨,也就自然难逃厄运,成为“重灾区”。

    城市建设应该“民生优先”

    事实上,城市内涝并不只在此次“菲特”带来的强降水,也并不只在浙江,大多城市外表光鲜亮丽的背后,都经不过一场暴雨。

    城市建设专家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千百年来,城市大多依江河而建。像浙江,杭州,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就在身边;甬江、奉化江、余姚江穿宁波城而过;此次受灾最严重的余姚同样倚余姚江而建。钱塘江、瓯江、甬江、飞云江、灵江、苕溪、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条条江河成为浙江各城市的“母亲河”,但至今,却为何城市“内涝”不绝?

    城建专家认为,这些年,城市越来越大,地上的建筑越来越漂亮,但同时,混凝土、花岗岩、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大面积覆盖,地面硬化越来越多,本来可以通过绿地、农田、水塘渗入地下的降水,都变成地面的径流,只能依靠管网、河道来排出。

    像杭州的城西区块,其地势相对较低,历史上曾留下大片湿地,一直起着蓄洪作用。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湿地变成居民住宅,一场超过了管网、河道排水能力的大暴雨,就会导致沦陷,积水成灾。此次“菲特”,城西是杭州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而同时,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严重落后:排水系统标准不高,与城市发展不匹配;排水设施缺乏,没有设计足够的应急容量;管网管材陈旧老化,淤堵和浸漏严重,本应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地下排水系统,远远滞后,“小马拉大车”,难免力不从心,直接导致城区泄洪困难,瞬陷“汪洋”。

    上个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第27号公报,其中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同时强调,城市建设应坚持“民生优先”的基本原则,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

    未雨绸缪。但愿,城市“看海”的景像不再。

    本报杭州10月13日电

台风“菲特”暴露城建“软肋”
放假安排需进入“我时代”
中国经济需为“热钱”流出早作准备
税收改革是做蛋糕还是切蛋糕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