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基层调研

土地流转:一个县的样本

丁若曦 刘道冉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14日   02 版)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时强调:“土地流转是有益探索,要好好研究。”2008年,党的十七大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广东、江浙、天津等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局部试点。而地处南部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土地流转以及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在近年逐步推进。今年夏天,我们来到这个“桂中粮仓”,展开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调研4镇、8村、120户农家。从人人耕作、阡陌纵横到机器轰鸣、稻浪连绵的转变,似乎已成为必然的“明天”。

    在我们调研的村子里,鲜见务农的年轻人。据当地政府介绍,象州县总人口中有农民8万户,外出务工劳动力13万~15万人。我们对入户调研的120户农家资料进行了详细整理,发现45~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占统计总数的66%,俨然是务农人口的中坚力量;而45~60岁、30~45岁、30岁以下劳动力则呈递减趋势。

    劳动力锐减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业而言,最大的影响即人工成本增长导致的务农成本增加。以象州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首的甘蔗为例,随着国际糖价下跌,近两年甘蔗的原料收购价下跌;而农药、肥料等农资价格上涨,砍蔗人工价甚至从50元/天上涨到80~100元/天,约翻了一番。对于种植面积少的个体农户,只有在甘蔗亩产达到7吨时才有较大利润空间。但事实上,因为土壤、肥力和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普通农户的亩产最高不过5吨上下,而收蔗农忙时工价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个体农户的负担。然而,依靠大规模种植的优势和糖厂对种植大户的优惠,甘蔗大户却能获得相对可观的利润。

    其他农业产业(如砂糖橘)的规模化经营也已开始启动。一些镇正计划引入大型农业企业,集中流转数千亩土地,以现代化方式种植经济作物。除了这种由政府牵头的大型企业集中流转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方式,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则是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的另一个模式。

    虽然“聚沙成塔”,但由经济能人和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毕竟还是“家底薄”,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成了象州县几乎所有合作社的发展瓶颈。面对日益增长的土地租金和人力、机械成本,如何融资以扩大发展规模是各合作社面临的最大困难。一家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提到,在我国当前产权法律体系中,家庭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不能抵押,而合作社除了少量农机等资产外,几乎没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这样合作社从成立到发展,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只能通过合作社经营者自己抵押私人住房等方式获得有限的贷款,或者以私人借款形式筹集资金。但这种方式既筹集资金有限,又并不规范,很容易引发其他问题和纠纷。

    事实上,农业贷款难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也直接制约了土地流转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象州县政府为鼓励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土地流转背景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小额贷款、发展村民联户担保的“孟加拉模式”等,为个体农户、尤其是经营大户和合作社的发展努力创造条件。然而,现行的鼓励措施相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具体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抵押物的缺失,或者更深入地讲,在于关于产权的法律法规限制。

    随着劳动力不断减少,如果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未能建立,5年后象州县将可能出现一波土地撂荒潮,而15年后可能会有将近一半的土地面临无人耕种的窘境。因此,应未雨绸缪,探索和发挥“土地流转”这一机制的最大效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上海自贸区的开放是稳中有为
征遗产税对谁有利
10年前的文章被抄袭说明什么
学术争鸣不能轻言“造谣”
土地流转:一个县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