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国务院的参事叔叔,你误会了。”坐在记者对面,德国“小伙子”雷克一直强调是“误会”,而不是“错误”。
10月22日,雷克一刷微博,很多粉丝向他求证当天的一条热门新闻,标题是《国务院参事:房子闲置7年可学德国收归政府》。文中转述了一位国务院参事的一个观点,“处置空置房,可以向德国学,闲置3年,房产税翻番;闲置5年,政府组织流浪汉入住;闲置7年,收归地方政府所有。”
当时,雷克正在机场候机,此次来中国他是陪同一个德国高科技公司销售经理马克谈生意。看到这条新闻,“无房户”雷克心里没底,于是把新闻念给身边的“有房户”马克。马克还以为他在开玩笑,随口就回了一句,“德国政府疯了吗?”
因为飞机晚点闲着没事,两个德国人就开始用手机求证这件事。他们搜索了德国各大网站和官方网站,查无此事。
于是,雷克用调侃的语气发了一条微博,“哎呀我笑了!问我这个‘德国政策’是不是真的,我只能说我老德听都没听说过它,而且查也查不到。估计是误会了吧。你觉得德国人会支持自己的房子自动变成政府的吗?拜托,我们的政府每4年都要换一个新的,凭什么把房子送给他们?”
这条回复成了当天的热门微博。
中国青年报此前对雷克有过报道,他是慕尼黑大学汉语专业研究生,2005年,作为交换生到北京学习。2007年,他从北京徒步走到新疆,用了350天,写下了《徒步中国》。6月15日,中国青年报曾以他在微博的经历刊发过一篇报道《一个老外眼里的微博世界》,当天他的粉丝增加5万多。用他的话说,“小小地红了一把”。在那之后,一有国内专家拿德国说事,就有大批粉丝询问雷克,俨然把他当成“德国公知”了。
近日,在北京,记者又见到了雷克,谈到国内专家观点和微博情绪,雷克还是有话要说。
“我不介意外国人觉得德国好,但是不能用错误的理由,这种被利用,或者说被错误利用的感觉很不爽。如果你觉得德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应该用事实。”雷克说,“当然,我的言论不代表德国,我只代表自己。”
他当天的回复引起热议后,观点也被很多媒体引用。当天晚上,他和马克再次详细查询了德国空房的相关政策之后,10月23日凌晨,他又发了一条微博,“关于‘德国空房政策’的误会,只见一波一波网友发表看法,专家们几乎不说话了。再告诉你们,在德国,当你有空房并能证明自己在找租户的话,你就可以要税务局弥补需要缴纳的税款。也就是说,国家不仅不要你把房子送给她,反而还会资助你一段时间。不信自己搜。不懂德语问专家。”
对此,雷克解释说,根据他查询的结果,在德国有房产的人每年都要缴土地使用税,如果房主能证明房屋闲置,一直在寻找租户,而不是等着房子升值,政府可以退还一部分土地使用税,最高到50%,“毕竟,你在空房期,还要花大量的水电和维修费,政府可不想让你破产。”
“但绝不会、也不敢收你的房子。”雷克强调。
这不是雷克第一次“辟谣”,自从开了微博,他一直在纠正着一些“奇怪的观点”。
很多对于德国的误解,让他哭笑不得。
前几天,流传着这样一个微博,“无论在德国任何一个城市,遇到的官员都很耐心。人们到政府机构办事,官员的第一句话不是‘我能帮您办什么?’而是‘您想喝点什么?咖啡还是水?’无论你走到哪里,没有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看不出城乡差别。一句话:‘不怕货比货,就怕见真货!’‘真的假不了,假的长不了!’”
雷克觉得可笑,如此回复:“我们官员没那么耐心,也不会请你喝水。德国同胞看到这句话估计要笑死了。接下来不完全错,从经济水平来讲,德国城乡差别确实不明显,但贫富差距还是存在(如叙尔特岛比莱比锡富裕不少)。
雷克把这条微博也念给了马克,后者听完哈哈大笑,“我好想去这个德国啊。”
在众多求证的问题中,向他核实最多的就是关于德国人放假的话题。每到节假日,这类话题在微博上总会频繁出现,甚至很多官方微博也在转发,“德国人早上花近半小时泡澡或淋浴,然后67%开私家车(多是奥迪、宝马或奔驰)上班,13%选择公共交通。每周上班4到5天,每天工作8小时中,两小时午休,两个半小时喝咖啡时间。下班后娱乐活动丰富。平均每人每年休假173天,几乎相当于工作1天休息1天。偶们的理想生活啊!有木有!”
雷克说,这样的生活,他也好羡慕。
雷克指了指身边的马克,“你可以问问他,德国打工仔是否都那么清闲。”
马克说,自己是高科技公司的销售经理,上班很辛苦,一周平均60个小时。但是公司只给40个小时的工资,加班时间没有补偿。像他这样的销售人员,平时不加班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你看,德国打工仔也很苦逼吧。”雷克说。“或许,德国的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因为德国的工会很厉害,不敢让他们随便加班,但是其他上班族还是非常辛苦的。”
雷克和马克很想从自己的角度给专家一些建议。
“只是个人建议。”雷克说:“第一,现在是网络时代,专家最好不要随便讲话,因为很多网民会上网搜索信息,讲得不对很快就会露出破绽。第二,如果要学习德国,学一些真正值得学的经验。我们国家也不完美,如果真实的好经验能帮助中国,我们也很高兴。第三,讲德国的各种专家,最好能懂德语,去过德国。”
雷克还想对微博的理性发言说两句。他不喜欢有人在他的留言里,对意见不同者或者专家破口大骂,甚至进行人格侮辱。“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全正确。别人说得不对,我觉得也就属于失误吧,不至于上纲上线。”
他举例说,“假如和参事的对话场景换成日常生活中,他说出这个观点,我可能当面会说,‘这位参事叔叔,这件事情你或许误会了,我们那里不是这样的。’如果他接受观点,这个误会就过去了。我肯定不能跳起来说,‘你撒谎,你骗人’,然后把他打倒,这样就没法交流了。最棒的交流,就是我们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相互宽容,一起发展,而不是我把你说服了,你就人格品行全败了。”
本报记者 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