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蓝海”深处的心跳——深化改革·青年期待系列报道之二

28平方公里上“落子”,牵动大棋局

本报记者 周凯 董碧水 王烨捷 实习生 郑文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08日   01 版)

    扫一扫 进入网络专题

    55岁的简大年已经1个多月没怎么休息过了。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正好在国庆长假前两天,作为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国庆假期一天都没休息过。“10月1日至7日,这里每天人满为患。大厅里待不下,就拥到广场上;广场待不下,就到广场边的马路上;除了咨询的,还有办手续的。”

    从外高桥保税区二号门走到自贸区服务大厅100多米的路程,记者手里接到20份代办企业注册的宣传单,热心的发单员边发单边指着旁边的一栋楼说:“我们公司就在这里,要不要去看看?”

    一夜之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片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青年向往的热土。自贸区挂牌以来,外高桥基隆路9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一直是热度不减。

    寻找一条深化改革的路

    11月4日,25岁的姚丽伟来到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这位湖北小伙儿在上海一家木制门厂打了半年工,这是他第一次来自贸区。

    来自贸区的头一天晚上,姚丽伟一夜没睡,“我看手机新闻说,自贸区门槛比较低,而且不要求注册资金。就算没有自贸区,迟早在别的地方我也会注册公司的,打工毕竟不是长远的办法。”姚丽伟甚至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自己创业,哪怕赔个几万元也无所谓。”

    来自浙江绍兴的小李在浦东已经有一家公司了,去年营业额达到了200万元。27岁的他戴着牙套,一副黑框眼镜让他看起来稳重了不少,他在自贸区新注册了一家公司,正在办理企业名称审核手续。

    上海市工商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上海自贸区新增企业208家,其中外资企业20家,中资企业188家。与去年同期辖区内设立44家企业相比,增加了近4倍。此外,1528家企业办理了名称核准手续,进入注册程序,并将在短时间内获得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证。

    这种热度不只局限在自贸区内,还一路波及到了大学校园。10月13日,简大年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中国金融·复旦之声”自贸区主题论坛。他惊讶地发现台下人山人海,因为报名人数太多,会场已一再更换,但仍有很多学生只能坐在地上。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一次真正自上而下推动国家改革的战略,但是从这些天来看,自下而上的热情充溢着整个园区。”

    这种热情当然难免有盲目的成份,但其更深层的原因是源于对改革的渴望。复旦大学金融家俱乐部联席会长、上海国际集团副总裁杨德红说:“在上海搞自贸区的试验区,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大的热情?这是因为全国人民渴望改革、渴望改变。”

    “为什么大家对于自贸区如此之关注?”参与上海自贸区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一言以蔽之:“就是找路,大家在找一条路。”

    这是一条通往改革的路。

    简大年强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不是政策优惠,也不是简单的贸易便利化,而是制度创新,着重突出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自贸区将充分借鉴新加坡在电子政务、诚信管理、总部培育、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同时通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概括地讲,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根本任务是制度创新,是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革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头发花白的王新奎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试验区任务艰巨,现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第一步产生的改革效应,超乎预期。但是最后到底成功与否,还要看执行。先在两到三年里,落实总体方案内容,做到风险可控。在新时期,改革的红利是参与改革的每一个人创造的。”他认为,这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了先例,由地方主动参与改革,改革的红利与全国共享,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如果各方都这样努力的话,一个改革的黄金时代就真正到来了。

    有多少就业机会从这里诞生

    “自贸区应该给我们带来不少机会吧!”上海财经大学大三学生徐欣悦一句话说出了很多自贸区淘金者的心声。徐欣悦希望自己毕业时能在自贸区找到工作:“大量的企业进驻,肯定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这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利好消息。”

    11月5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的“外企进名校”招聘会上,招聘岗位比去年多了10%。主办方表示,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港口、物流、金融、贸易、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催生了大量人才需求。招聘会上,上述几大行业的招聘企业数量相比以往大幅增加。

    上海财经大学就业办副主任朱立民表示,自贸区刚刚设立,目前进驻其中的企业招聘对象可能不会以应届生为主,但是,这些岗位的内部流转,必然会有空缺岗位出来,这就催生了招聘新人的需求。此外,更多的就业潜力在于,有意进驻自贸区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才储备。

    “自贸区对大学生就业,是极好的一次机遇。要开始靠知识创造财富,而不是靠体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认为,大量位于服务贸易板块、涉及高劳工与高环保标准投资业务的企业进入自贸区,将形成对人才、创新的需求,自贸区将成为“人才高地”。而自贸区的非封闭性、国际高标准的工作要求与薪酬水平,也意味着将引进更多的国际竞争。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自由贸易园区最多的国家,50个州都有自贸区,总数超过250个,主要开展加工制造、保税物流等业务。简大年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促进了就业,算下来美国的自由贸易园区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

    距离上海自贸试验区15公里的上海杉达学院已经悄悄行动起来,其新成立的现代服务外包学院的一大亮点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还专门邀请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和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等单位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上海杉达学院院长李进的“如意算盘”是:定位于培养企业急需的、懂实务的一线管理人才,今后将学生直接送进自贸区。

    “给条合适的融资渠道吧!”

    28.78平方公里影响的远不只上海,其名称前的“中国”二字显然有更深的内涵。

    距离上海仅一个小时车程的江苏苏州,是能近距离分享自贸区红利的地区之一。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担心自贸区可能会产生的虹吸效应。有消息称,南京方面已向中央提交了苏南自贸区和苏州工业园自贸区两套方案,希望以此稳住外资、提振外贸、减小虹吸效应。

    然而企业嗅到的更多是商机。苏大天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方说:“企业可以把销售公司放在税收优惠的上海,研发、生产部门留在苏州。”

    袁方的成长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息息相关。大学毕业后,他即在园区创业。在他看来,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改革上的力度不比上海自贸区小多少,产生巨大虹吸效应的可能性并不大。

    像袁方一样关注自贸区的企业家、创业者还有很多。简大年发现,和外资企业相比,对自贸区更具热情的是民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他们的比例远远高于外商,甚至超过10倍以上”。

    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也有着同样感受。自贸区挂牌后,他们公司专门安排在国庆长假上班,配合做一些招商接待工作,结果发现都是民营企业来咨询,“不管公司大小,我们都认真接待,实行‘国民待遇’,这也是自贸区的特点之一吧。”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直是最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民营企业家、创业者时刻关注着自贸区带来的变化,更对新一轮改革开放寄予厚望。

    对于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淘宝开网店的苏州青年卢群(化名)说,他很想替小网店店主呐喊一声:“给条合适的融资渠道吧!”

    “用人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外贸鞋厂撑不下去了。”卢群与当地一些鞋企的老板关系熟络,这些老板,现在有的靠出租厂房谋生,有的转行做其他生意,还有的干脆把厂子迁到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卢群告诉记者,过去一名普工的月薪不到2000元,现在大约要4000元。

    工人工资提升的同时,外贸订单受国外经济不景气因素的影响也大幅下滑,“现在已经看不到一两万双鞋的订单了,一般都是四五百双”。

    更让小商户们头疼的是融资难。一个旺季可能需要40万元货款,却只拿得出20万元。卢群和其他几个网店店主尝试通过淘宝网的“淘贷款”解决流动资金问题,但“利率太高,还不起”。

    29岁的唐跃对此有着同样感受。唐跃在杭州经营一家网络公司,他希望政府的优惠政策能够做得更到位,融资的门槛能更低一点,对外来资金注入的条件再放宽一点,“这样,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利”。

    杭州帮仔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李龑彪曾做过记录,从开始与银行接洽到把钱贷出来,如果走正常途径,差不多需要6到7个月,而如果有熟人关系,可以缩短到一个半月左右。“除了贷款环节繁琐,时间过长,还有大多数创业新人都会遇到的担保问题”。

    李龑彪告诉记者,当初一起创业的人,到如今就只剩下了他还在坚持,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除了创业者自身,还有许多原因来自外部。

    他说,到政府部门办事,工作环节繁多,很容易出现推诿现象。工作人员大多只管自己那一块,而许多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能不能有一套完善的办事规程,这样既能提高政府办事透明度,又能给民众带来便利。”

    李龑彪希望政府在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时,能真正替老百姓考虑,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

    杭州宝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单凛曾在国外做过生意。他说,在国外,自己可以将相关官员甚至相当级别的官员约出来一起喝茶,讨论企业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但在国内,却总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你去政府部门办事,办完了繁杂的手续后,得到的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这种情形发展到最后,就是创业者的耐心被耗尽,最终不得不放弃先前的提议”。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赵磊显然比这些人幸运。赵磊创办的苏州欧姆尼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属于当地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改革中力推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他说,像自己这样的高技术创业者,最害怕繁琐的工商、税务手续,而这一点,在园区不成问题。“招商局的几个局长、处长24小时开机,有什么事一个电话,能解决的给你解决,解决不了的协调其他部门来解决。”

    说起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待,赵磊希望,通过改革多培养一些“不一样的公务员”,多创造几个环境优美的宜居型创业城市。

    本报上海、苏州、杭州11月7日电

    (更多相关报道,请访问http://news.cyol.com/node_43562.htm

本报记者 周凯 董碧水 王烨捷 实习生 郑文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1月08日 01 版

上海:外来务工子女登塔圆梦
牢固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和青少年导向
28平方公里上“落子”,牵动大棋局
上海不是要政策而是要改革
让行政之手渐渐淡出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企业成本
权力交出去 权威树起来
扎根基层 沉淀人生
守住底线,在利益纷争中呵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