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湖北高校后勤组建农校对接平台,采购价直降两成

食堂采购灰色地带难寄生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09日   03 版)

    不久前,河北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数百名学生,因不满食堂的高价饭菜,以掀翻食堂桌椅等形式表达不满。有网友在网上晒起了国内众多大学食堂的涨价单子,部分学生大叫:“怎么那么贵?”“吃不起了!”

    高校食堂一直是个敏感话题,饭菜怎么样不仅关系到众多高校学子的身体健康,同时,高校食堂的价格、口味等也极易引发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翻看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共有2308.5万人,这么一大群孩子离开了“妈妈的厨房”来到“学校的食堂”,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确实是个难题。

    10月30日,记者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后勤人员来到湖北省黄冈市的春阳蔬菜基地,对这里的蔬菜种植规模、品种、质量进行现场考察,之后,这些高校将根据考察结果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将该基地纳入自己学校的“农校对接”体系。

    据了解,采用这种方式后,湖北省的试点高校已经将主要农副产品的采购价格降低了20%左右,保证高校食堂价格稳定。

    3.5元管饱

    坚持起来真的不易

    “3块5毛钱能买什么?在我们学校能保证你有荤有素吃得好好的。”华中农业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副经理颜永伟说。

    “无论多难,我们的学生都可以在食堂里找到只卖5毛钱的菜。”武汉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刘丽芬说。

    这几句话说起来挺轻松,但是真的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目前国家物价状况看,原材料成本、人员成本都在不断上涨。2005年时一个社会用工大概每月3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了1300元;2005年时一斤大米大概0.9元,现在也已经涨到2元了。”湖北省教育厅后勤中心主任石盛全说。

    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同比上涨了3.1%。也就是居民消费同样商品的价格上涨了3.1%。一般说来当CPI的增幅大于3%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纵观近些年我国的CPI数据,增幅超过3%的情况时有发生。

    面对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让高校食堂保证“3块5管饱”确实很有难度,所以,每到新学年开学,各地高校食堂都会“涨”声一片。

    但是,国家的政策也非常明确,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务必保持菜价稳定。

    跟高校后勤的人打交道常听到这样的怪话:“我们买的时候是按照市场规律的,市场涨价我们的进价就贵,但是,我们卖出的时候却又不能遵循市场规律了,卖价不能涨。食堂这工作让神仙来做都难。”

    “这确实是个难题。” 石盛全说,“不过,高校食堂应该是公益性经营,不仅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还要想方设法保持饭菜价格的稳定。”

    变单独议价为集体砍价

    “农校对接”让高校“抱团取暖”

    其实,道理很简单:要想卖给学生的饭菜不涨价,那么食堂进货的价格就不能太高。

    “我们原来拿到的菜至少经过三道中间环节。”湖北黄冈的方阳春说。

    方阳春现在经营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此之前,一直在承包学校和大企业的食堂。“那时我们食堂进的蔬菜通常是从黄州(黄州区是黄冈市唯一的市区)的批发商进货,在这之前,这些菜首先要经过菜农,然后是收购商,再后面是武汉的大批发商,然后才到我们黄州。有时候这些菜就是我们黄州的菜农种的,最后还要经过这么多环节才能再到我们的手里。”

    每经一道手,菜的价格就要增长5~10个百分点,菜农卖出仅1元1斤的蔬菜到了学校可能就已经变成三四元1斤了。

    因此,降低食堂进货价格,减少中间环节成为非常可行的办法。

    “我们会找那些大的供应商和蔬菜基地直接进货。”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总公司采购部的余经理说。

    确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取这样的措施,就像“农超对接”一样,实现“农校对接”。

    这种“一对一”的对接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校食堂的采购价格得到控制,但是,不少高校发现某个供应商在跟不同高校合作时所给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于是,合作的需求出现了。

    从2011年起,湖北省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中首先推行“农校对接”试点,由湖北省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下的伙食管理专业部牵头,开始了“集体行动”。

    他们共同考察米面油等大宗商品、蔬菜及调料等的供应商及生产基地,在确保货品及蔬菜质量的情况下,也有效地控制了采购价格。

    “我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家会通过信息平台或邮箱互通价格。”武汉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刘丽芬说。

    前一段时间,武汉大学得知华中农业大学的鸡蛋进货价格是每斤2.8元,比自己的进货价低了0.5元,于是武汉大学就跟自己的进货商重新商议价格。“其实,3.3元是当时高校普遍的进货价格,华中农业大学是因为自己的特殊情况才拿到这个价格,但是因为有华农的低价我们也成功地让供货商降价了。”

    一周后华农的价格也涨上去了,武大的鸡蛋进货价也上升到了原来的水平。

    千万不能小瞧这短短的一周及每斤节省出的几毛钱,“武大每天鸡蛋的用量大约是3000斤,一周节省下来的成本就能超过1万元。”

    “我们现在又运用了一个预付款的办法来保证价格的稳定。”湖北省高校伙食管理专业部主任、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李熠说。

    据了解,现在武汉的一些高校会在暑假前跟供应商一起开一个市场分析会,分析今后半年市场上鲜肉、粮油等价格的涨跌情况。对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后,高校跟供货商签订一个合同,供货商要保证半年之内不涨价,高校则会给供货商提前支付一部分预付款。“这半年鲜肉连续涨价,供货商给我递交了两次涨价单了,但是合同已经作了规定,所以,我们的进货价一点儿都没有变。”刘丽芬说。

    “这其实是一种抱团取暖。”湖北省高校伙食管理专业部秘书长、华中农业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郑杰说。

    去年8月,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向37家企业授牌为“湖北省高校农校对接基地”。据了解,目前农校对接试点高校通过这种方式采购伙食物资占到了采购总量的81%,金额占76%。其中12所高校米、面、油实现直供采购100%,荤食、素食和调料等品种的直供达到近70%。主要农副产品采购价格平均降低20%左右。

    量大、资金回收有保障

    供货商也从中受益

    仅仅是高校获得了实惠,还不足以让这样一个平台平稳运转。

    “我们也很看重高校这个市场。”湖北方信恒丰农业有限公司经理杨超说。“方信恒丰”是湖北农校对接的授牌基地,每天为多所高校提供蔬菜。

    杨超介绍,他从2005年做蔬菜配送,“蔬菜价格上涨,确实因为各种成本提高了。”杨超说,2005年时他们公司招聘一位员工的月工资是600~800元,“现在2200元一个月,不仅要管吃住,还要交社保,同时,物流的成本提高了,仅汽油价格就从当年的3块多涨到了现在的7块多。”

    虽然与其他客户相比学校的进货价会比较低,但是杨超仍然愿意与高校合作,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每天需要蔬菜的量很大,而且用量相对比较稳定,再一个,与其他单位相比,学校一般不会“欠账不还,只要到了该结账的日子,资金一定能回来”。

    不过,“农校对接”后,特别是十几所高校渐渐形成一个集体之后,高校的进货价格压得更低了,而且供应商与各个学校之间的采购价格也变得越来越透明了,供应商还有利可图吗?

    “哪怕比市场价格低,我还是愿意跟学校合作的。”杨超说。

    杨超以萝卜为例:如果拉100公斤萝卜到武汉白沙洲农贸大市场(一级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卖方可以以每斤0.8元卖出,但是,每交易100公斤卖方就要向市场交15元的交易费,那么这100公斤萝卜都卖出了,去除交易费每斤只能收回0.725元。

    “我配送的蔬菜40~60%来自自己的基地,这样就省去了收购的成本,这时,即使以低于市场价格的7毛5卖给学校,还是比去市场好。”杨超说。

    再加上,在批发市场上不仅卖方要承担交易费,买方每交易一笔同样也要承担交易费。因此,“农校对接”的方式确实让买卖双方都得到了好处。

    现在,随着“农校对接”方式越来越成熟,不少蔬菜基地不仅在本地也在周边省份甚至更远的海南省开发了蔬菜种植基地。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蔬菜品种,也节省了大量的采购中间环节。

    “现在市场上的番茄价格每斤大概要5元左右,而我供给高校的番茄只有2.6元。”杨超说。

    去除“采”和“购”

    之间的灰色地带

    这些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一些高校食堂大肆追求利润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每当提到后勤采购,人们自然想到这其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

    “这种现象基本不可能存在。”武汉科技大学后勤集团餐饮中心副主任明兴旺说,现在有了农校对接的平台,各个高校的进货价更加透明了。“采购跟哪个卖大米的关系再好,价格高了,大家一下子就清楚了。所以,关系再好也没有用。”

    再有,十几所高校一起询价,已经把供货商的价格压得很低了,这种价格已经很难留出“赚钱”的空隙了。

    “现在我们的采购经常组成各种联合体。” 华中农业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副经理颜永伟说,华农可能会跟周边三个学校联合采购,华农可能只负责调料,另外一个学校可能就会负责米面,第三个学校专门负责蔬菜,三个学校同时询价、联合报价。“这样的方式还是相当阳光的。”

    “在现在的管理体系下,这种灰色地带确实很难存在了。”武汉大学的刘丽芬说,每一单货品的买卖至少有三个人能够看到,询价人员每天询来的价格都会输入电脑软件系统,每天的价格、每天的需求量、供货商每天的报价,财务人员都能在电脑里一目了然地看到。

    据了解,参加农校对接试点后,不少试点高校在同类商品上都会让两到三个供货商报价,而且是“背靠背”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灰色地带”的存在。

    “说到底现在是买方市场,物资很丰富。使得我们能在多家供货商中进行选择。”郑杰说。以前,高校后勤之间沟通不够,所以,随着物价不停上涨,各个高校后勤都感到压力非常大。“现在,高校还是这些高校,后勤还是这些后勤,但是有了沟通的平台之后,局面就发生了变化。”

    据了解,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会同农业部、商业部下发了文件,指明“农校对接”的意义,也组织了多次“农校对接”洽谈会,各地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尝试。但是,“农校对接”在一些地区仍然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优势。

    “其实,政府在其中的定位很重要。”李熠说。

    目前湖北省“农校对接”的模式中,政府所起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支持和指导上,“农校对接”平台的实际工作是由湖北省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研究会牵头进行,“这基本上是一个群众团体。”石盛全说,而负责具体工作的“伙专部”(湖北省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下面的高校伙食管理专业部)更不代表政府。

    每次“伙专部”组织的活动,比如,组织高校对基地进行考察,都不带有强制色彩,“大家最终都愿意参与进来,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受益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越来越紧密地凝聚在这个平台周围。”“伙专部”秘书长郑杰说。

    当政府不以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姿态出现,当组织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政策就被很好地执行了。“我从来不会把任何一个供应商推荐给高校,这是高校自己的事情。”石盛全说。确实,“当每个人都不把私利带进来时,这事就办成了。”“伙专部”主任李熠说。

食堂采购灰色地带难寄生
环保法庭的公益诉讼困境
“无证楼盘”已被责令停工整改
深圳2531宗行政诉讼,仅11宗“一把手”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