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鲁木齐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来到天山脚下的南山旅游区,板房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坐落在这里。走进温暖湿润的蔬菜主体温室公园,刚才还映入眼帘的天山雪景已恍如隔世,仿佛一步从秋意正浓的北国踏入了春意盎然的江南。
没错,这里就是新疆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由新疆华联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联集团”)旗下的新兴华联科技开发公司2001年开始建设,该企业也是新疆第一家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的企业。
华联集团掌门人是新疆回族企业家丁建忠。
1992年,当时已经是乌鲁木齐市一家大型国企总经理助理的丁建忠抱着“出去闯闯,看看自身有没有更大价值”的想法,怀里揣着父亲借给他的两万元钱和4个伙伴一起下海创业。
“刚创业时,我既是负责人也是执行者,既是装卸工也是施工员。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丁建忠对记者说,“但我始终有一个信念,只要有党的好政策,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最初只有几个人、股本金几十万元到今天拥有总资产30亿元,年营业收入8亿元、利税1亿多元,丁建忠和他的同事们走过了19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华联集团已经成为一家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股份制民营科技企业。
丁建忠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眼里的土地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在房地产项目上挣了一点钱后,丁建忠就和同事们商量,想做一点致富农民、改变环境的事情。
1997年,丁建忠和他的同事们就在昌吉老龙河地区的一片戈壁滩上开始搭棚子、打水井、平土地、建农场。
起初,这片盐碱地板结得非常厉害,一直长不出东西,有些同事很着急,他告诉大家搞农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急不得。直到2005年,地里慢慢长出庄稼,戈壁滩逐渐变成了良田。随着面积一点点扩大,现在,农场有膜下滴灌20000亩,移动式喷灌4000亩,他们在这里植树40万棵,修建干道、田间道路60公里,打机井28口,林带及农田林网1700亩、绿化面积1600万平方米,种植了棉花、番茄、马铃薯、西瓜、辣椒等多种作物。华联旗下的新瑞华联农业公司也成为新疆第一家在玉米和花生上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进行大面积种植的企业。
地种起来了,乡亲们的生活也跟着好起来了。周围的农户采取承包加入股的方式和他们一起干,每个月有2600元的工资,去年干得好的加上超额完成任务的分成和入股分红,最多的年收入有十二三万元。他们对丁建忠说:“你们华联模式好得很!”
为了让乌鲁木齐市民吃上绿色食品,华联在天山脚下搭起了1200亩的温室大棚,进行特种蔬菜的保护地栽培以及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成为全疆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雪山下的大棚里,长出了南方才有的蔬菜水果。企业成为新疆第一家通过蔬菜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在华联的带动下,乌鲁木齐县周边三个乡500多户农民建起4万多亩大棚,一大批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道路。
华联集团是一个由汉、回、维、哈、满、蒙、汉7个民族员工组成的企业,其中少数民族员工比例占到40%。公司成立19年来,丁建忠最感欣慰的就是无论企业处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从来没有拖欠过员工一个月的工资。
丁建忠常说:“‘企’字除去‘人’字头,就是‘止’字,离开员工这个主体,企业也就不复存在了。”
民族团结是天大的事,但有时影响团结的都是些生活琐事。丁建忠平时非常注意尊重少数民族员工的生活习惯。维吾尔族房管员帕丽达·巴力是从国企下岗后应聘到华联工作的,起先在苏州路超市做营业员,曾被评为集团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后又调到小区物业做房管员,那里只有她一个少数民族员工。在检查工作时,丁建忠得知她的中午吃饭问题解决不了时,立刻指示中层干部给她所在食堂买了新锅盆,并专门购买了微波炉和电饭煲。帕丽达·巴力说:“我是一个下岗职工,有一份工作就已经很知足了,没想到这样的小事领导都要关心。”
要想让员工把工作当事业干,就要把企业当家建。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女员工王小勇结婚时由于家乡路途遥远,家人不能参加,丁建忠就带领集团的领导和员工帮她操办婚事,充当娘家人。每逢集团大龄职工的婚礼,丁建忠都要参加,还常常将自己的专车作为员工的婚车使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少数民族民营企业家,丁建忠热爱这片广袤炽热的土地,深深地感到民族团结是新疆的生命线,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要像珍视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