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到工农村上任“第一书记”的场景,杨子超至今记忆犹新:村民拥到村委会,热情而好奇地盯着这位市里来的年轻人。
1988年出生的杨子超在四川省乐山市环保局生态与农村科工作,他被乐山市委组织部派到峨边县五渡镇工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出发之前,他按照机关里的惯例,准备了3页的发言稿,可一看那场面就不敢念了,“中规中矩的发言太不适合当时的气氛了”。
于是他决定作口语化发言。他先自我介绍:“我来自市环保局……”还没等他讲完,人群就沸腾了:“来对了!来对了!快把村道上的扬尘给治一治。”
今年4月,按照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包括杨子超在内的200名乐山市级机关和282名县级机关的年轻公务员,被派到小凉山和乌蒙山区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深入基层“接地气”。
这项工作的背景是,近年来有大批大学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跨进党政机关大门。他们从家门跨入校门,又从校门考进机关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对国情的了解,被称为“三门干部”。
由于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的政策,“三门干部”的比例越来越高,已成为党政机关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共乐山市委组织部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应对。比如,市级机关的岗位一般不面向社会招考,而是从县区、乡镇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中遴选。乐山市规定,除了环保、卫生、地震等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市级机关其他岗位,若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连名都报不上”。
对那些已经招考进来的年轻公务员,乐山通过派其担任“第一书记”的方式进行“补课”。
乐山市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的胡秋炅被派到沐川县沐溪镇泥河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此之前,这位1983年出生的女干部,“农村生活经历几乎为零”。
她先是跟着老支书邓明文“打酱油”,实地查看村里修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具体工作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和村民建立联系,熟悉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切都让她感到新鲜。一次下村前,她问邓明文,中午吃饭怎么办?老支书一听就笑了:“别担心,跟着我走不怕没吃的,有时候你不吃饭还走不脱呢。”胡秋炅后来才明白,农村百姓有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到了饭点肯定会留你吃饭,你要是不吃,村民反而会觉得你看不起他”。
“如果没有基层经历,怎么应对突发事件?怎么做好社会管理?怎么更好地服务群众,满足群众需求?”乐山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说。
年轻干部下村之后,压力和担心很快替代了开始时的好奇心。一位老党员认真地对胡秋炅说:老百姓可是把市里来的干部当“钦差”的。
老百姓对这位年轻人寄予了厚望,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其中包括“消除鸡瘟”。一位村民在过去的一场鸡瘟中,损失一二十万元。听说新来的“第一书记”是学畜牧的,这位村民便来求助。
胡秋炅很为难,禽类瘟疫只能靠平时的预防,却无法杜绝。但她“很理解群众的急切心情”,她能做的,就是耐心地解释,并提高养殖户的疾病预防观念。
有时候,这些市里来的年轻人也会感到无助。多位“第一书记”提到,村民提出了修路的愿望。但对于这些普通干部来说,投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修路工程,也是很大的难题。
怎么办?“第一书记”只能和村干部一样,自己想办法,包括找企业赞助,动员村民集资,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等等。不管项目成没成,一路走过来,年轻干部们体会到了农村群众的所需所求,也切身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由于贫困。以集资为例,杨子超就遇到了老百姓为此“扯皮”的事,“因为老百姓会考虑自己是否会受益、受益多少,简单的平摊资金不一定能把事办成”。杨子超的体会是:“不管啥子矛盾,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对各方公平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地在办公室里拍脑门做决策。”
在机关和基层的观念碰撞中,年轻干部们逐渐找到了做好工作的共识。关于乐山市启动的市级机关与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乐山市水务局规划建设管理科干部、沐溪镇龙桥村“第一书记”邓方芳一度和龙桥村的老支书刘凤高产生了意见分歧。
邓方芳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口帮扶应重在更高层次的“扶”上面,使贫困村民实现自我的发展。刘凤高则不同意:“石磨都压到手了,你还不帮吗?”他认为,应该先帮助最需要帮助的那批人脱贫。
一老一少两位“书记”为此争执了半天,最后形成的共识是,分情况讨论:最贫困的人口先救济,而其他的则应从长远的发展考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第一书记”们收获了对基层的真切认识,也增长了工作经验。“过去我只知道乐山市区适合养殖蛋鸡肉鸡,假如我不到沐川的农村,我就不知道这里更适合搞林下养殖生态鸡。”胡秋炅说,“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我还怎么在畜牧局搞好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