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经常打交道的是他的同龄人,或是比他小很多的人。11月9日下午,这位刚满20岁的男孩拿着自己主编的新书《少年,你懂的!》来到北京某图书大厦,和读者交流。现场除了一些家长,还有7名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她们向这位“少年有为的大哥哥”提的问题是,“我们数学成绩都不好,也不想写作业,平时都抄她的,怎么办呢?”说着,她们把手指向了中间那位女生。
现场没有一个人笑,李申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随后他和女学生说,“如果是机械式的抄答案,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没有思路或者赶时间,带着思考看答案未必是坏事。”
很多人理解不了,李申是北京电影学院一名大三学生,处在一个本该花更多精力在专业学习和了解社会上的阶段,他却对眼前“这样的交流”乐此不疲。
正如两年多前,当他以超一本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时,身边不少人就用“另类”一词形容他:按高考成绩,他“理应”进入中央财经、对外经贸、北师大、北航这些211或985重点高校,甚至有人替他惋惜,“浪费了一百多分”。
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是高考前的5个月做出的。那是2010年年末,当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的老师走进李申的母校北师大二附中时,偌大的宣讲教室只来了几个学生,而多数人都是被班主任派来垫场的,李申也是以“打个酱油”的心态坐在了最后一排,他却成了唯一一个真正报考的。
他并非头脑一热,或是被宣讲人员给“忽悠”了。他记下了几个关键词,“数字电影”、“胶片”、“技术人才”。回家后,他在电脑前下了一番“做篇论文”的功夫,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朝阳专业,也适合我”。
事实上,李申此前一直以金融这个热门的专业为高考志向,不过,按他的话来说,“选择这个专业的结果看似随大流,选择的过程却是跟从自己的内心。”到他高三那年,李申看股市已经有11个年头,起初跟着亲戚看看股价变动,后来逐渐开始关心股价变动背后的因素,耳濡目染的环境让他对金融业有了天然的好感。但最终,他还是被当年风靡一时的IMAX版《功夫熊猫2》给打动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令我骄傲,但可悲的是,我们的文化竟然被美国人而非中国人演绎得如此精致巧妙。”
李申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相信自己或是与自己同龄的人,“尽管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自己总能发现这些问题并走出来”,他要做的也是如此,以同龄人的视角去总结经验教训,来帮助同龄人成长进步。
在书的序言中,李申这样写道:“似乎在一部分人眼中,高招并不是按自己‘真实志愿’录取。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老师告诉我,在实行考后报志愿的省份中,考生根据往年各大学各专业分数线来填报专业的现象尤其突出。感觉这些人像在商场里用返券一样把分数用到极致。原本‘正版’的自己,渐渐地,变成了‘盗版’。”
李申由此建立了“桃李帮”:桃李帮的帮,一语双关:一是帮助(help),用朋辈互助的方式引导青少年仰望星空树立理想,脚踏实地规划人生。二是组织(group),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平台,让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在助学等项目中得到提高。
如今,李申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优秀同龄人加入他苦心打造的“桃李帮”。他们分布在清华、北大、对外经贸、农大、北师大等名校,还有北京四中、北师大二附中的优秀中学生。他们目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帮助同龄的学弟学妹们知道,“说起某一个专业,就能让你知道它究竟长什么样”。
“如果能让中学生提前了解到招生简章上一个个专业背后的真面目,那即使他们将来发现这个专业并不如预期的美好,或者发现有些专业课业负担很重,或者发现就读的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区别很大,但因为提前有所准备,就具备了足够的宽容度,可以接受,少一些后悔。”李申说。
李申坚信这一点,他的一位联合发起人曾对他说,“对大部分生活在金字塔底端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都没有渠道去获取最基础的教育信息,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就更不要提意识的改变。我希望我们这些优秀的人能够在自己优秀的同时也去帮助一下那些没有机会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