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各界青年热议“节俭能改变什么”

改变,从青年一代开始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21日   08 版)

扫一扫

关注中青报微信(zqbcyol)

    当看似与购物毫不相干的“光棍节”,创下350.19亿元的电商销售狂欢纪录时,恐怕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这场购物狂欢到来前的12天,10月31日,正是号召人们勤俭节约的“世界勤俭日”。

    当天的一份报纸上,记者一边唏嘘没人记得这一国际纪念日,一边略带妒意地感叹,“许多年轻人反倒对11月1日的‘万圣节’和11日的‘光棍节’颇为期待”。当时几乎可以确定的是,青年人对“勤俭节约”的关注早已被更有趣的“南瓜节”和“光棍节”淹没。

    11月18日,购物狂欢过去7天后,喜欢过节的广东高中生林艾和每天忙着打理各种生意的青年企业家汪宏坤都同时注意到了“节俭”二字。这一天,本报头版刊登的文章《别“剩”——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引起了从青年学生到青年老板、央企职员、地方公务员、海归人才,再到进城务工人员的共同关注。

    越“富裕”,越应重视“节俭教育”

    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北京华威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宏坤都会特别提醒孩子“不可以剩饭”。这个从做木工起家,如今已涉足家具制造、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的青年企业家,尽管平时嘴上不说,但在内心深处对“节俭”二字颇为推崇。

    “你到外面随便打听,没有哪个企业家是不‘节俭’的。这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汪宏坤说,尽管自己“不差钱”,但只要是在餐馆吃饭,他一定会坚持把吃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家;家里当天吃剩的饭菜,在不变质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在第二天的餐桌上;到外地出差,非特殊原因他一定会选择购买经济舱的机票,“来回一趟省下钱给工人多发些奖金不好么?”

    在企业管理上,“节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有人质疑说,靠“节俭”能改变什么?“节俭”一辈子也不可能省出一个富翁来。

    汪宏坤对此并不认同,“靠节约是发不了财,但勤俭节约是企业经营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品质。”他告诉记者,在华威家具公司,“公车”的使用管理尤为科学,员工每次要用车,都会提前预约,尽量几个人凑同一辆车出去,办完事儿尽量一起回来;制造家具的原材料,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能省则省,能切割利用则切割,尽量做到不浪费一块木材。

    “生活条件越好,越是‘富裕’,越要注重‘节俭教育’。”对于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富二代”挥霍的新闻,汪宏坤嗤之以鼻,“这就是从小缺了‘节俭’方面的教育。”

    酒店业主二代李宗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父母那一代勤俭节约,克勤克俭是我们这一代身上最缺乏的”。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高层、家族企业参与经营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所在的家族企业“族长”最近正全力纠正企业内部的“不正之风”,“杜绝豪车,严禁挥霍。”这名高管现在的“坐骑”是一辆价值40万元左右的小轿车,且不雇佣司机,“公司里的几辆好车只有在接待重要贵宾时才用。”

    在欧洲工作的王大为,夫妻二人工作稳定、工资收入丰厚,却始终坚持将“勤俭”作为家训中的重要一项,“绝不跟孩子谈服装品牌,家里割草、浇水、做纱窗,能不请工人绝不请工人,宁可买些工具,带着孩子们一起做。”

    王大为告诉记者,“不剩饭”、“不追求名牌”如今都已成为家里的“传统”,并且将被坚持下去,“中国人的好品质不能丢。”

    “节俭之风”早该吹了

    曾在韩国留学,现供职于一家韩资消防设备企业的张建对于近来国内掀起的“节俭风潮”也颇有感触,“节俭之风早就该吹吹了。”

    韩国留学期间的一次经历,至今仍令张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那时他和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在一家小餐馆吃饭,习惯性地剩了一些饭菜,准备结账走人时,却被小餐馆的厨师礼貌地拦了下来,“客人,是不是我做的菜不好吃?不合您的口味?”

    留学生们顿时语塞,再回头看看其他客人的桌面,每一个碟子都是“光盘”,“韩国人都有不剩饭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最早是通过我们国家的孔孟之道传过去的;生长在孔孟之道发源地的我们,很多却丢失了这个好习惯。”

    张建现在的公司,自助餐食堂里明文规定,“吃多少、打多少”;办公室A4纸正反两面都被充分使用,传真纸用完后会被装订成册,下次反面再用;每个月定期搞两次国学教育讲座,重点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行。

    对于近来被传播得热火朝天的“八项规定”、“光盘行动”,他举双手赞成,“这些规定,早就该出台了。”

    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委组织部部长卢平因为“节俭之风”的到来,感到“轻松了许多”,“现在去下面乡镇检查工作,连工作餐都不用在那里吃,上午去,中午一定赶回单位食堂吃饭。”

    有好几次,卢平都是在中午12点30分左右赶上食堂最后一拨吃上的饭。这种做法,既节省了基层的经费,又节约了自己的时间,“近阶段,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参加过公款接待的圆桌饭了,感觉轻松了不少。”

    他告诉记者,现在在对外接待方面,各个单位在接待客人之前都要提前上报来访人姓名、人数、就餐地点、招待标准、陪客人数等,事先报批;在机关食堂用餐方面,有专人督察职工就餐有没有浪费,剩餐多的职工会被口头批评,剩餐特别多的情况会找单位负责人谈话。

    “一开始可能要靠‘督察’,但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了。”卢平告诉记者,一时的“节俭”可能并不能改变什么,但长期坚持的“节俭”却意义重大。最近一篇媒体报道,令他印象极深,“个别老百姓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政府官员的评价,餐厅服务员说晚上基本看不到领导饭局了。”

    “节俭风”还吹到了学校,广东实验中学高二学生林艾告诉记者,学校里同学们现在大多按需打饭,很少有剩很多饭的情况出现。有的“不小心”打多了的同学,会把剩饭喂给食堂附近的小动物吃,“这也算是一个好办法。”

    勤俭“升级版”融入时尚公益理念

    “亲,200元钱对你意味着什么?每天节约1度电,一年下来大约是200元;每月少开一天车,一年下来能省200元油费;每天存1元钱,一年能存300多元;少吃一顿可有可无的饭、少买一件可有可无的外套,也能超过200元。”

    由于传统的提倡节俭的方式过于呆板,有时会有作秀之嫌,令青年人感到厌恶;最近,苏州市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五彩梦”助学活动组负责人文锐尝试用一种时尚公益的方法来宣传“勤俭”。

    她的理念是,说服大家用各种方式省下200元,捐给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贫困儿童,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孩子们一年的生活费是200元钱,我们的一份节俭,能改变他们的未来。”

    颇有鼓励意味的是,苏州供电公司的上级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连续10年资助的一所学校,已经出了3个大学生,还有很多孩子走出大山,在城里打工,“他们至少不是文盲,至少会用普通话与外面的人交流了。”

    文锐告诉记者,因为这种宣传节俭的理念新颖,“五彩梦”助学活动组颇受青年人的欢迎,除苏州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外,该社团还吸引了很多社会上的其他青年人,现有518名志愿者,共资助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两所村小的593个孩子。

    10月,志愿者们自费到上述两所小学去支教一星期。当看到有的孩子藏起新书包准备回家送给姐姐,有的孩子把新牙刷放进书包说要回家送给妈妈,有的孩子在9、10摄氏度的天气光脚穿着拖鞋,还有5个孩子晚饭一同吃4只茄子时,年轻的志愿者们都默默地收起自己的名牌包包、脱下身上穿着的漂亮衣服。

    “平时光说节俭,大家听过就算了,谁也不会有什么行动;现在大家去了山区,亲眼看到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能发挥作用,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两天,文锐又有了新的打算。她一边整理自家孩子那些没怎么穿过的旧衣服,一边琢磨着再发起一个“爱心妈妈团”,把孩子们的小衣服清洗整理一下,打包送到山区去;另一个想法是,号召志愿者们每人节约20块钱,为山区的孩子捐助一双雨鞋,帮助他们应对山区的泥路。

    在北京,以农民工群体为服务对象的青年自组织、老君堂“青年汇”总干事马恒也感受到迎面吹来的“节俭风”。

    隔壁新搬来的广告公司,置办了一套可折叠的背景板支架,每次搞活动要做背景时,只要花几百块钱做一块广告布挂在支架上就行。这种做法,提醒了马恒,“我们以前搞活动做背景板,每次都是用完就扔了,好几千块钱,又贵、又不环保,划不来。”

    马恒注意到,就在附近办公的乡镇行政机关正在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我们服务的群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挥霍、爱省钱的群体,我们做活动也应该能省则省。”他说,虽然不能单纯依靠“节俭”来改变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现状,但“不节俭”的单位、组织或者个人一定也“成不了大器”。

    欢迎读者参与以“节俭能改变什么”为主题的互动讨论,请关注中国青年报的法人微博账号或者微信公共账号(zqbcyol),投稿邮箱news@cyol.com

    相关专题:节俭能改变什么

    相关文章:改变,从青年一代开始(节俭能改变什么③)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1月21日 08 版

改变,从青年一代开始
团淮南市委为465名困难青少年“点亮心愿”
中捷第十所希望小学落户安徽
团情微讯
拟就“美好愿景” 日本欲借特别首脑会议拉拢东盟
克里宣布“门罗主义”终结
日本PM2.5上升与中国无关
俄罗斯客机坠毁或因飞行员操作失误
哄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