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年曰幼,学。”幼学之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10年则是从无到有,人有我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10年。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在团市委、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的支持与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社区青少年服务品牌,包括高危青少年服务、生命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文体项目、就学指导、就/创业指导等,有效解决了社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0年来,上海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机构加入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服务行列,全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共计服务社区青少年25.8万人,累计开案近2.9万个,38.3万人次参与。开展各类社区工作3.1万个,75.8万人次参与;成功推荐就业1.9万人,成功推荐学历培训7000多人,成功推荐技能培训1万余人。基于富有成效的工作实践,上海已连续多年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考核中排名第一。
将社区青少年工作视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还是陌生人,不是吗?”初次见面时小恩不愿深谈,这让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闵行区青少年特别关护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范庆华感觉有点“碰壁”。
小恩留着长长的头发,但笑起来很腼腆,范庆华无法把他和“寻衅滋事”以及行政拘留联系起来。
在谈心室里,范庆华了解到,小恩随父母从四川来沪就读,小学毕业后又回到老家,但由于不适应环境,他再次来到上海。未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茫然无措。谈话过程不是很顺利,面对社工的提问,小恩惜字如金。只有在提到小学的一位班主任束老师时,他的眼里有了神采。
第二次见面时,范庆华递给小恩一封信,是束老师写来的。小恩的表情有些诧异,还有点惊喜,“这是束老师写的?没想到你们真能找到他。”
“老师在信里告诉你什么?”
“社会是复杂的,但不是黑暗的,要学会客观处理事物。”
“我可以叫你范姐吗?”第二次面谈结束时,小恩轻轻地说。
慢慢地,小恩愿意交流了,他讲述了小学时的情形:那里的条件很差,大多数老师没有耐心。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于是自己开始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少年……
很快,小恩就要离开拘留所。临走前,小恩告诉范庆华,自己想了很多,这次出去后,想要改变。“范姐,这是我的手机号和QQ号。”再次见面时,范庆华发现小恩把头发剪短了,还在一家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虽然从最底层做起,但小恩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因为生活有了希望。
“监所涉罪青少年社会特别关护工作室”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闵行工作站的一项创新举措,关注22岁以下青少年被拘留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协助他们解决困难。
闵行区盯住“再犯、临界和超前预防”三个预防犯罪的重要阶段,提出“以固定阵地覆盖流动群体,以重点阵地覆盖重点对象”的创新工作理念。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再犯预防,推进社工驻所项目;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临界预防,开展社工联校、驻校项目;针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超前预防,开展社区、社企联动项目。
“不是只有金子才会发光。”上海社区青少年工作还树立起服务引导和助人自助的理念,一改以往重管制控制、轻服务引导的做法,注重从就业、就学等方面协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活环境,发掘和发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激发自身的正能量,促使他们远离犯罪走上正途。
值得一提的是,主动预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把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纠正和防止人的行为偏差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端口前移,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理顺政府、社团和社会的职能定位
刚满17岁的娇娇是一个少女妈妈。尚未成年的她就生下了女儿,无一技之长、没法养活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她对于女儿的抚养和教育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责任担当。娇娇的生活还完全依附于男方,无法获得安全感。无奈之下,她把最后一丝希望投向了社工。
从社工那里,娇娇开始学习如何换尿布和为婴儿洗澡,学着做一名合格的母亲,也开始学习如何关爱自己的身体和心理。
娇娇是“守候花季——青春期性教育计划”的受益者,该项目于2011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守候花季”通过性困惑青少年个案辅导、青春期性教育小组工作、青少年性教育同伴辅导、倡导社区关爱青春期青少年氛围等活动,探索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项目启动后,复旦大学附属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为“守候花季”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顾问资源。
“变‘推一把’为‘拉一把’,变刚性管制为柔性管理。”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主任周建军表示,柔性管理和政社合作机制始终指导着社区青少年工作。
此外,在参与上海市民政局主办的公益创投,经历投标、评审等环节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等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系列项目顺利中标,成功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青少年工作。
截至2013年7月,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开展的来沪青少年发展服务项目公开招投标工作已连续开展3年,投入专项资金近100万元,有17家社会组织项目中标,直接覆盖的青少年超过两万人次。
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主任周建军表示,政府把一些适合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形式交给社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社会力量以社会工作方法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能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项目也通过与政府、医院、学校、企业各方的合作,探索出一条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服务新模式。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点、线、面有机结合,市、区县、街道(乡镇)联动互补的组织网络。
确保社区青少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网购人数的增多,“网络创业”成了“香饽饽”。但是,许多有着创业梦想的青年缺乏创业知识与经验、没有进货渠道、缺少创业资金。
小张毕业于艺术专业,与人合作经营失败后,来到上海,想利用自己的特长开一个画室。但是他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场地,社区的画室不能用于商业目的,而市场上的画室租金远超预算。
走投无路之时,他得知并参与了“E展翅”青少年网络创业公益行动,这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公益创投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开展创业指导、创业沙龙、小额资金扶持等活动,帮助创业青年掌握网创知识、提升人际沟通技巧,并为他们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周转问题。
小张在培训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关于“进货渠道”、“进货技巧”、“客户管理”、“推广技巧”的网络创业知识。他还通过SWOT分析,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逐渐意识到制定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性。在接受社工的心理辅导之后,小张已经把自己调整到了最佳的精神面貌,准备开办一家网络小店。
“青年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范惠娟说。
在实践创新的同时,上海社区青少年工作也不断从源头取活水,从先进的地区汲取经验。
外展社会工作是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极具特色并成功实施的一项核心服务。一般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外出至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如球场、公园、快餐店、公屋等),提供指导和辅导服务。
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副总干事秦天栋在担任原卢湾区社工站站长的时候,就成功从香港引入“夜墟”计划:为地区内喜爱深宵流连户外或复杂娱乐场所的青少年,提供另类休闲场所,鼓励他们接触健康的消闲模式。
秦天栋在和社区青少年交朋友的同时,引导他们从网吧、游戏机房转移到了体育场、社区公园和博物馆等场地开展活动。
“网络脱瘾五步法”、“家庭治疗法”、“艺术疗法”等本土化专业方法,“阳光下展翅”、“共享阳光”、“小秦工作室”、“守护星”、“小海豚”等一系列品牌项目,都是上海社工的创新实践,社区青少年的获益和社会的认可为这支社工队伍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较早地遇到了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成员身份不断转化所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要真正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更加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早在2000年,上海市综治委就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协调小组,2002年,又建立了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建立了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制度,近期又转化为专项组制度。全市相关的27个委办局作为成员单位,在专项组的架构下建设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核心指标体系,实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共享。在社会层面,阳光中心、中致社等社团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深入社区开展服务。
“关键在创新,关键在实践。”团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宇表示,“作为上海市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来,社区青少年工作以‘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创新理念一步一步推动实践,初步形成了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特色模式。”
本报上海11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龚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