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做”是张泽远对自己的评价。这个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成书院2013级物理系新生,还在读高中时就与同学合作参加了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并以“海洋漏油清理装置”获得银奖。不过,他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NGO非政府组织。
那次国际大赛曾带给张泽远很大的冲击,不仅是在荣誉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上,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的观念“震撼”:比如,一些外国选手参赛的目的只是想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帮助,“他们并不是为了比赛而去设计项目,他们的项目来自对生活的关注,专注细节并且十分实用,体现了极强的自主性与人文关怀。”张泽远说。
他感受到的这种“震撼”在2013年的联合国青年大会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张泽远参与了非政府组织的主题探讨,也对非政府组织有了更深的了解,“非政府组织并不只有红十字会这样的大型机构,任何人都能在日常发现灵感,用一种自主性的社会观念和开放乐观的态度创办NGO组织,帮助他人。”
一名美国高中生专门创办了一个网站,号召网友捐赠牙刷给肯尼亚没有牙刷用的人。“这个初衷多么简单,但它切切实实地在解决这个世界上的发展问题,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张泽远被这种爱与关怀的态度所触动,也有了创办简单非政府组织的念头。
说干就干。回国后,张泽远立即参与策划了所在高中招揽新生的实践活动。“这本来是由校级官方出面,组织初中生参观我们高中的项目,但很多初中生对项目中的讲座和定向越野活动,既不感兴趣,也不能真正学到什么。”因此,他希望能以学生的身份,组织一场既有人文关怀,又不乏自主与创新的“初中生参观会”。
有了这个想法后,张泽远先与学校副校长交涉,并得到了副校长的支持。后来,校方提供资金和场地,张泽远与另外4名同学组成核心策划组,探讨活动定位和志愿者招募计划工作,联系培训事项。
在张泽远的策划中,他让参观学生参与对周边小区人群的课题研究,“我们让参观学生自由分组,给出相应的研究主题,比如童年时的游戏记忆,让学生对周边小区中年人进行采访记录。此外,我们还有一个鼓励学生在受访者家中‘蹭饭’的环节,这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个难得的锻炼。”张泽远将“Think”(思考)、“Practice”(实践)、“Create”(创造)作为一种生活和学习的定位,引进了这项活动,并取得了成功。如今,这种由学生自主创办的招揽新生活动已经成为张泽远高中母校的特色项目。
在学校之外,张泽远参与了一些传播温暖与关怀的公益活动。他将“在上海读书的西藏学生”作为自己义务补课的对象,有时是利用课余时间去他们学校进行补课,有时是把他们约出来交流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那些学生淳朴的性格和努力生活的拼劲,让我觉得做这项工作十分充实。”张泽远说。
进入大学之后,张泽远选择放慢脚步,沉淀自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一旦确定下来,我必然会拼尽全力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