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画工赵小勇1997年进入“世界绘画工厂”深圳大芬村至今完成10万余幅梵高作品,2008年,金融危机,订单减少。现已中年的赵小勇开始去江南写生,进行原创,经历着他人生中从临摹到原创,从画工到艺术家的转型。眼下他最兴奋的事就是明年去荷兰看梵高真迹……
和获得四川电视节纪录片最佳提案奖的《中国梵高》一起,进入300多位来自海内外业界极具知名度的纪录片创作者、制作人以及电视台和电视机构负责人视野的,还有另外19个来自海内外的“中国故事”。作为迄今为止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纪录片提案活动,四川电视节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共收到来自中、英、法等十几个国家的405件纪录片选题,涵盖了社会、自然、历史、科技等领域,内容全部围绕着“中国故事”展开,目的是寻找那些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文明和当下发展的好故事、好创意,为中国和国际的纪录片导演、制作人、投资人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毋庸置疑,中国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引人注目,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影像。但作为认知世界的独特文化实践方式,中国题材纪录片进入国际媒体平台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有文化、语言差异,有流通、发行问题,也有我们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忽视。”作为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召集人,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表示,在节目制作开始就具备国际视角,才可能有国际表达。
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办公室主任孙剑英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人类情感”概括了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而《中国梵高》正具有以上特征。
“《中国梵高》既选取了国际性的题材,又传达了中国在当下转型期的创新之举,选题价值高。”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说,该片是一个关于“复制”与“原创”的故事,讲述了三组不同年龄的画工由临摹向艺术原创的转型之路,成为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缩影。
2012年,在中国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发行到东南亚、欧美27个国家和地区,单片首轮海外销售即达35万美元,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来自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17%,创历史最佳。但文化的差异、技术标准等差别仍是中西影视文化交流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国际化题材的寻找和确定,一直是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难点。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和美国资深纪录片人史蒂夫·伯恩斯交流时曾被告知,中国的国际化确有风险,但一定要以坚持其本土价值和中国市场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国际化才有效,否则就丢失了最本质的东西。
“现在世界都想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央视纪录频道国际顾问乔治·克莱尔说,要跨越文化障碍,就要让海外观众了解所表现的内容和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而在法国纪录片人伊夫·让诺看来,很多时候,拍摄的故事虽然会跨国界,但不会跨越人心。
过去由于中国纪录片历史类、文化类题材较多,强调教育意义、节奏缓慢、娱乐性较弱,往往对国际观众造成理解与欣赏障碍。“提案会是纪录频道的一次尝试,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和大家共同推动中国纪录片生产方式和国际接轨,同时也让好的中国故事得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如何在海外争夺国际传播的话语权?中国文化在纪录片上到底应该如何表现?大段的深情告白也许比不上一句:中国人用筷子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