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但记者近日在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采访时却发现,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健身的需求已基本能得到满足。社区里的小型体育场地、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的大中型公共体育场地以及经过改造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和设施,共同构成了当地居民的“10分钟健身圈”。苏南地区能够破解全民健身场地不足难题的关键,用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朱维宁的话说,就是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理念,要从“部门体育”小观念向“公共体育”大概念延伸。
小区配套体育场地不落实别想通过验收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而苏南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又是江苏省最富庶的地区。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模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的样本。
朱维宁表示,体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江苏省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对体育现代化提出了要求,“什么是体育现代化?在国内尚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我们理解的体育现代化是指体育事业在内涵、层次和效益上的全面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和健身需求的能力与时代发展相同步。”朱维宁表示,体育现代化体现了体育也是民生,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老百姓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不足是我国普遍现象,很多居民小区里体育场地狭小甚至缺失。但常州市却在今年完成了新建小区100%配套达标的体育场地,老旧小区100%新增、扩建体育场地。常州市体育局分管群众体育工作的党委书记任洪兴向记者介绍,常州市是国内第一个体育部门加入到新建小区规划验收工作中的城市,“体育部门不认可,新建小区将无法通过城建部门的验收。”
依照常州市的规定,新建居民小区必须按每千人30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体育场地。国内很多城市对新建小区的体育场地配套实际上都有要求,但开发商在施工建设中,体育场地缩水乃至被挪作他用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十分常见,最终作为小区重要公共服务配套工程的体育场地只存在于设计图纸上,受损的是小区居民健身锻炼的权利。但体育主管部门却因没有话语权、决定权,即便发现小区建设不合规定也无力改变。
任洪兴介绍,常州市早在2006年就赋予了体育部门权力,对新建居民小区的体育场地规划进行审定,对完成建设的居民小区体育场地进行验收,验收不达标的,城建部门不予合格认证。
“这项规定确保了,常州市在2006年以后的新建居民小区全部按规划完成体育场地建设。”但任洪兴表示,在最初几年,体育部门也受到了不少开发商的阻挠,毕竟,那时还有很多开发商不重视体育用地。但几年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建小区都配备了体育场地,老百姓已经认为体育场地是一个小区必备的配置,如果某个开发商还想打体育用地的歪主意,肯定会影响楼盘的销售,所以,现在体育部门的工作也越来越好做了,开发商会很自觉地保证体育场地的建设。
在无锡市,尽管体育部门不作为新建小区的规划审定和建设验收单位,但当地城建部门会把每个新建小区的信息通报给体育部门,由体育部门与小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沟通,跟踪小区体育场地的建设情况。最终,街道办事处也会在城建部门对小区验收时,提供体育场地是否合格的意见。
无锡市体育局副局长汪克强向记者介绍,自2011年无锡市采用这一办法后,新建小区基本没再出现体育场地不达标的情况。
政府加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投入
除了确保新建居民小区的配套体育场地能够落实外,记者了解到,在苏南这3座城市,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的大中型公共体育场地(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也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常州市武进区奔牛镇,记者看到一座典型的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在一座体育馆内,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房和游泳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对社区居民以每年600元的低廉价格开放。
常州市奥体中心作为一座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也没有因为开放成本过高而关门大吉,据奥体中心相关负责人曹平介绍,通过引入赞助商和对奥体中心附带的商业和地产项目进行开发,奥体中心可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对外开放羽毛球、游泳和健身等项目设施,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公共效益优先。
记者了解到,苏南3市公共体育场地的室外场地基本都免费开放,室内场地则以较低的价格开放。这些公共体育场地的运营、维护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
在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莲花庄村,由于城乡高度一体化,村庄已经完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记者看到了一处占地20亩的社区体育中心,篮球场、小广场、乒乓球台、花园步道可以满足老百姓基本的健身需求,“社区体育中心是由街道政府投资200万元建设的。”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因为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老百姓对健身场地的需求很大,解决老百姓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已经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苏州市体育局局长鲍东东向记者表示,在苏州,政府提出了打造城区内居民5分钟健身圈,比省里提出的10分钟健身圈更进一步,为此,苏州市除了建设大型体育中心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便民的体育设施在全市铺开。目前,全市38个街道、55个镇的文体中心覆盖率达到100%,952个城乡社区体育健身工程、105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也达到了100%。
在张家港市,全市8个镇已有6个完成镇级体育中心建设,每座镇级体育中心均包括羽毛球场馆、游泳馆、室外足球场和篮球场等,以弥补社区体育场地不能提供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每座镇级体育中心的造价至少在8000万元,全以方便全民健身使用的出发点设计和建设。
公共体育理念让体育事业发展顺畅
在无锡市太湖新区,以一座标准田径场和体育馆、游泳馆组成的太湖体育健身中心,实际上是一所9年制学校的体育场地。太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立华介绍,在当地居民小区基本建成小型体育场地的情况下,市民对大型公共体育场地也有需求,比如足球场和游泳馆等,因此,在2009年东绛实验学校进行改建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了有利于向社会开放的改造,“体育场有两道门,一道门通向学校,在学校教学时间内通行,另一道门对外,在每日晨练时间和下午5点30分后通行。”谢立华介绍,“两道门的设置,确保了学校安全,此外,由政府为使用学校体育场地的社会人员统一上保险,并为体育场地的维护、损耗和人员管理承担费用,消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太湖体育健身中心为无锡市太湖新区的居民提供了大型公共体育场地,每天早晨和晚间,进场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真正让学校体育场地充分发挥了功效。
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地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主要是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缺少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两个部门间有很多问题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结果往往是,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呼声很高,但实施起来却阻力重重。
随着老百姓身边的体育场地越来越多,苏南地区3市的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已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到三倍,3市体育人口也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至20个百分点,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的合格率总体在90%以上。
在朱维宁看来,体育现代化是要让体育真正实现民生价值,而这来自政府部门指导理念的转变——体育不只是争金夺银的竞技,更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这种转变不仅来自体育部门自身,更来自上级政府,“仅依靠体育部门,苏南3市的体育现代化难以实现,而当体育部门和上级政府都把体育看作一项公共事业时,推进全民健身开展的工作就会容易、顺畅得多”。
本报苏州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