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2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做事的态度,为人的品格,都在这里交代清楚了——

大学生作业里的小乾坤

中国海洋大学教师 张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03日   11 版)

    今年秋天开学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邮件。是一个外系的学生写给我的,邮件里她告诉我,这封邮件,是她的笔记本电脑发出的第一封邮件。而这个笔记本,是她在暑期里打了好几份工挣来的。

    我们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认识,因为那门课,我要求学生写两次作业。一次是期中的一篇小作文,一次是期末的开卷考试,也包含一篇作文。

    这两次作业,都要求手写。期中小作业的时候,因为正值复旦大学出了投毒案,题目便是《室友小记》。这个题目一出,讲台下有很多人提问:老师,多少字?——这大概是凑字数党。老师,体裁有啥要求不?——没有,你想写诗?老师,走读生没有室友怎么办?——这,朋友也行吧。老师,高中室友可以写吗?——当然!老师,算不算侵犯隐私?——隐私的边界,你懂的。我们叽里呱啦说完,还有问题吗?没有人再说话。

    快要下课的时候,我走下讲台,看到坐在角落里的她,她看着我,好像有话要说。等走到她身边的时候,她小声地问,老师,作业要打印还是手写?我说,手写,必须手写。然后转过头,跟大家这样宣布。

    后来这个女生在邮件里说,“多亏是手写。”在没有电脑之前,她总是担心作业的形式。她和室友的关系不算融洽,加上现在很多同学的笔记本里都存有很多隐私。有一个室友不外借电脑的原因是,因为笔记本里收藏了很多淘宝店铺,她担心和同学撞衫,所以从不让人碰她的电脑。

    不忙的时候,碰到有要求交打印版作业的老师,她总是很早去图书馆占一个机器来写。期中考试那段时间,图书馆的计算机特别紧张。有一次,系里实验课的老师要求交作业,但是她没有电脑交了手写版,被老师点名,“某些同学,念到了大学还不知道打印作业,态度敷衍,不够认真。”

    “从那以后,每当交作业时,看到自己手写版的信纸夹在一堆A4纸里,就感觉特别刺眼。老师你知道吗,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无法掩饰的,一个是贫穷,一个是咳嗽。”

    这就是作业里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发生在今年的暑假。

    新闻系每年都有专业认知实习。这个实习,安排在每年的大二暑假,孩子们通过学校安排或者自己联系的方式,找新闻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以上的采写实践。

    这门课是核心课程,有六个学分,相当于三门普通课程。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接收单位的实习鉴定和实习报告,为慎重公平起见,有三位老师一起批改。每一年,都会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成绩质疑。同样地,我们每年也都会看到很用心的作品。

    暑假结束,我们照例一份一份地批改。有一份重量级的作品脱颖而出。说他重量级,是因为——真的很重。跟打印店里便宜的轻克数的A4纸相比,这份作业是铜版纸彩打的,厚厚的一叠,还精心制作了比铜版纸还要厚的精美封面。封面上有校徽、院徽、实习单位的名称,最醒目的,是这个学生扛着摄像机的一副大照片。那感觉,只能用高端大气上档次来形容了。这份花费不菲的报告,内容也都是干货。这个学生辗转两地找实习单位,因为实习单位不负责实习生的差旅,而有一个调查报道,他又想要全程参加,最后自己贴钱出差采访。他的新闻理想就像这昂贵的铜版纸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但事后我也在想,如果是一个家境不好的学生,就像之前那个交手写版作业的孩子,还能做到这样的坚持吗?而我们的批改,应该因为作业形式上的价值,而给他更高的分数吗?作业里有故事,作业里也有了阶层吗?我不知道,但作业里包含的品位和态度,却一目了然。

    三五千字不等的论文,却有小乾坤。做事的态度,为人的品格,一份作业就交代清楚了。那些不分层次,不讲结构,行距很窄,为了节省纸张,三张纸的内容一定要放在两张纸里的也大有人在。结构是一点空白也没有,密密麻麻地像小抄,有这种情况的,要么是情商低的“才子”,要么是混学分的学渣,事实上,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而真正的学霸,或者说对自己有些要求的人,则会从内容到格式,都力求完美。有次学校的公选课,一个外系的国防生选了我们的《舆论学》,最后的作业是一份舆情报告。他不是专业学生,听起来应该比较吃力,但很下功夫。他前后总共交给我三份作业,每一次都是对上一次的修改,以至于我得不断地修改他的成绩。在最终成绩登录之后的几天,他又发来新的“最终版”,对报告中的两个图表和三个错别字进行了修改——不为成绩,仅仅为给老师一份最完美的作业。

    作业里也有人际关系。一次课程作业,当时没有规定格式。看论文的时候,发现除了内容不一样,从字体到格式到装帧都一模一样的两份作业——就像校园里的情侣装一样。八卦了一下,果然验证了我的猜测,这两份作业的主人是男女朋友。男朋友写完了发给女朋友,女朋友按照自己的格式也给重新修改排版。作业季里有个这样的贤内助,也体现了校园恋情的优越性。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水平都不差,作业中的恃才傲物见得不少,当然也有一些小心翼翼的礼貌。我们总结出来的就是,“聪明的学生比较笨,而笨的学生比较聪明。”翻译过来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很少会在答案之外花功夫。而成绩差心眼又活泛的孩子作业就很有意思了。他可以写满整整一张纸的客套话,但是和真正的内容无关。

    有一次考试,我们问到了罗尔斯的正义论的主要观念。这个学生在罗尔斯这里,除了“无知之幕”四个大字,再也写不出别的什么了。于是在后面加了一个括号,答出了功利主义的思想,康德的绝对主义等一些零散的内容。然后又加了一个长长的破折号——“以上是学生所能答出的有关伦理问题的所有哲学观点了,望老师开恩。”

    后面的答题纸上又接连出现了,“这个问题学生不是很清楚,只能就其他问题说说自己的观点。”于是再给出一个我并没有提问的问题的答案。“答非所问,但请开恩。”该同学从头到尾坚持用“学生”来称呼自己,不时冒出“学生已经尽力了,老师我会努力的”这样的话。

    改完了这张很有礼貌的不及格的卷子,突然有种感觉,这种后现代的答题方式,仿佛是对出题人——也就是对我的一次解构,甚至觉得出题、改卷、给分,全部都是很滑稽的事情。

    我所在的院系是典型的文科院系。要说作业的强度和密度,和理工科的学生没法比。一个本系的女孩,跟化学系的学长谈恋爱,一个学期之后分手了,她的原因是:“一进实验室就没完,做起作业来根本没有约会的时间,我真怀疑实验室里有女人!”

    这分咬牙切齿的恨,我懂。在工作了5年之后,我也有机会重新做学生。开学前的那个暑假,心里想着,总算不用熬夜备课了,可以做一个安心听讲的学生,多么轻省的事情。想象之所以是想象,大概就是因为,现实总是那么不一样。第一次课上,拿到外教的syllabus(教学大纲),就傻眼了。这时才明白,原来之前自己做老师是那么的仁慈。这个叫安琳的新西兰老师,给我们上一门《跨文化协商与国际政治传播》的课程,要求选课同学每周看大量的英文文献,每次课的预习,不多不少,整整10篇英文文献的阅读量,然后做课堂陈述。这真是一个不断求虐的过程,但又确是收获最多的一个课程。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呢?

中国海洋大学教师 张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03日 11 版

万花筒
大学生作业里的小乾坤
一个中学学霸的作业逻辑
小学生作业中的成人镜像
看台
从漫步云端到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