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团上海市委紧紧围绕青年创业的“最后一公里”需求,与第一财经、临港集团联合打造了一台大型季播节目——《梦想创业团》。节目播出后,不仅受到了创业青年的热捧,节目所传递出的创新精神和正能量,也受到了广泛好评。共青团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和影响力,把与青年创业有关的各类基础性资源整合到节目中,开创了一个有效融合创业融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以及媒体资源的平台,助力青年解决创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聚合资源助力创业青年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大四学生李超在节目中被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导师们中肯但不留情面的建议,让他冷汗不断。
“我的梦想是开体验店,在市中心开设,由玻璃房打造,这样能让每一位行人和顾客看到整条生产链的运作过程。”
“在市中心开体验店不实际,成本太高。”
“我的服装在线定制系统,顾客可以选择领型、纽扣、后摆开叉、版型和条纹等。”
“你介绍的远程系统定制的三维动画,穿衣网早有先例。”
“想做高级服装定制,但学生服装也是我们的项目之一。”
“既要做低端,又要做高端,要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李超是一个可以把美剧中的靓装制成成品的人。通过学校扶持,2013年暑假前他与同学创立的服装品牌已经有了两家实体店,他们主营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的学生职业装定制以及高级时装定制。
小有成绩的李超,没想到自己在创业“最后一公里”这个坎上也碰到了难题。
其实,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创业者所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各不相同,例如企业定位不准、投入资金中断、商业模式不明确、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创业团队结构不合理、市场营销不畅等等。
在这个时刻,如果有“天使之手”在背后推他们一把,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为找到这只“天使之手”,团上海市委开展了大量调研和访谈,最终梳理出了资金、市场、合作交流的平台3个在创业青年群体中较为迫切的需求。
《梦想创业团》这档创业服务真人秀节目就是以这3个需求为重点,为创业青年所量身定制的。
节目引入了IDG合伙人章苏阳等国内外知名的投资人、专业投资机构、证券企业,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校园快递、时装定制、盆栽蔬菜、二手书店、室内导航、互联网金融等等,先后有50多位创业青年携带自己的项目和疑惑登台亮相。他们和李超一样,想赢得资金、结交商界精英、招募志同道合者。
那么,他们在真人秀中可以获得什么?
场内有5位梦创导师,分别操控5盏“梦想明灯”,如果5灯全亮,创业者即可进入梦想直达区,与梦创导师面对面洽谈投资及服务事宜;另有10家投资服务机构代表,分别操控10盏“梦想明灯”,创业者也有机会与亮灯的机构洽谈合作。每期节目中合作成功的创业者,还能晋身第四届上海青年创业先锋评选活动的候选人。
“我们希望把这些能够满足创业需求的资源汇聚到节目周围,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的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并通过电视媒体迅速、广泛的传播效应,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动力和活力。”团上海市委青工部部长陈峰表示。
抚慰心灵提供切实服务
创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除了资金、市场难题,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也是创业者内心真实的无奈。
正在筹划“电子营业厅Mini终端”上市的薛俊,从2005年创办上海易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来,历经创业坎坷,多次面临企业生存困境,更让他苦闷的是,无人可以倾诉,在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候瞒着家人、员工以及合作伙伴,悄悄抵押了自己的房产维持企业经营。录制节目时讲到此处,薛俊泪洒当场。
青年一旦离开学校或者原单位,走上创业之路,就与“组织”脱离了,成为相对零散的群体。面对着强大的竞争对手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他们必须独自承担起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因而多有孤独无助的心理体验。
现实虽然压力很大,但交流令人温暖。
《梦想创业团》除了是汇聚资源的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心情制造温暖的平台。
上海慢农实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陶晓刚很开心,因为他在参加节目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同行,还找到了共同发展的商机。同样是来自涉农企业宅太的魏远坚,和陶晓刚一边聊一边发现双方在线上线下、产品种类方面都很互补。
慢农做的是农业电商,宅太是平价蔬菜连锁超市,陶晓刚与全国多家优质农场保持联系,而魏远坚的连锁门店也在不断拓展。最乐观的预测,双方在年底之前就可以达成合作。
梦想创业俱乐部也在积极筹备中,青年创业者可以在俱乐部里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也可以提供“商机”,甚至成为彼此产业链中的一环。
创新实践体现枢纽角色
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指出:随着具有精神力量的青年创业家的不断涌现,必将逐渐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商业生态和商业伦理,从而为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源源不断地注入澎湃的青春动力。
在这个由创新和创业精神主导的社会,创业不仅改变着当代青年外在的物质生活,也将重塑广大青年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枢纽平台。”这是上海商学院大四学生欧翔的目标。虽然是一名贫困生,但她从大二开始勤工助学,如今创立了快递终端服务点。每天快递公司会将包裹放进服务点,欧翔与20名小伙伴对包裹进行统一配置,对收件人进行统一终端配送,目前配送网络已经覆盖了4所高校,引进了10家快递公司。
在创业过程中,欧翔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服务衔接需求、物品中转的枢纽节点。
打造一个枢纽型企业是欧翔奋斗的方向,而打造一个枢纽型共青团组织也是上海团组织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共青团作为一个群众组织,不可能承担《梦想创业团》节目庞大的资金投入,更不可能出台什么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和服务机构。
但是在节目中喊出“亿元资金池支持、全方位媒体营销、园区一条龙优惠政策、精准专家团队辅导以及专业中介服务”等响亮的口号,底气就来自上海团组织对枢纽型共青团组织建设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套全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为了真正发挥出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团上海市委对团组织的属性进行深化拓展,包括强化政治属性,延伸群众属性,拓展社会属性。同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阵地建设,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和互惠机制,构建具有资源共享、联系服务、培育孵化、人才举荐等四大功能的平台。
实践证明,通过枢纽型组织建设不仅可以带动青年与社会的正向互动,更能够实现资源的自发性聚集和优化配置,为其他领域的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团上海市委书记夏科家指出,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是变革,其内在蕴含的开创精神,完全契合了当下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潮流,创业梦无疑是当下最无可争议的“中国梦”,共青团组织在帮助年轻人“圆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本报上海12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