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刘慈欣:现在的孩子未来或成为月球居民

“问航天事业的意义在哪儿,就如同问生物从海洋走上陆地的意义在哪儿”

本报记者 陈竹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09日   11 版)

    当地时间2013年8月13日,英国威尔特郡,英仙座流星雨来袭。CFP供图(资料图片)

    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在距离发射点外3公里的彝族小村子里,科幻作家刘慈欣和3000名游客一起,举着望远镜等待着。尽管隔着3公里,用肉眼根本看不清火箭,但他还是被升空时的壮丽场景惊呆了:“脚下的大地剧烈地震动,红光照亮了半个夜空。好几秒之后,声音才传过来。”这是和之前观看电影《地心引力》截然不同的感受,影院的3D特效、音响效果再好,也比不上现场的震撼。

    “玉兔号”即将实现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被称为是我国在月球探测上迈出的一大步。然而,尽管还沉浸在现场的震撼中,刘慈欣仍然觉得,这一步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大,反之,“差得还太远”。

    航天事业的确在走向大众

    作为一个钟情于宇宙的“硬科幻”作家,多年以前,刘慈欣也有过在山西省岢岚县观看小型火箭发射的经验。但这次“嫦娥三号”发射是他第一次观看正规的大型火箭发射,也是“离科幻和星空最近的一次”。

    整个过程比他想象得要快——从火箭发射到消失,不到半分钟。真实的发射现场,更是有太多和他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观看现场的设施比预想中好得多,大屏幕上实时画面的清晰度远远超过电视转播的效果,“连塔架上的人都清清楚楚”;通过音箱,还能够实时听到控制室里工程师的口令。

    更让他想象不到的,是观看现场的氛围:卖烧烤的,卖模型的,打扑克的,围成一圈喝酒的……这使他真切地感到,“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从一个壁垒森严的地方,变得走向大众了。航天经济,也可能会走进社会。”

    3000人里的大多数是去看热闹的,像他这样的“铁杆粉丝”寥寥无几,同行的几位作家也表现出没多大兴趣。相似的场景曾出现在2012年山西省作协举办的一个研修班上,他在发言中“鼓吹”太空探测的重要性,结果在座的作家兴味索然,一位听课的作家下来甚至对他说:“文学嘛,操这分闲心干什么。”

    但令他欣慰的是,在现场遇到了不少小朋友;回去的飞机上,还有北京实验二小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同行。“相信他们中会有人长大后去月球旅游的,甚至成为月球居民。”回到山西后,他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只要没有载人,就谈不上高潮

    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21世纪初的地球,近地空间的开发已经社会化和商业化,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城有飞向月球的定期航班飞船,还在月球建起了地下城。人类已经有能力组织向太阳系外围行星进行大规模载人航行,拥有由传统化学动力和核动力相结合的宇航推进系统。

    目前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显然与科幻小说中对今天的预测相差甚远。2008年,阿瑟·克拉克去世,刘慈欣开玩笑地说,“克拉克可能是因对现实版200X的失望而驾鹤西去。”

    随着美、日、印和欧洲都加快了探月的步伐,不少人将2007年至今称为新的探月高潮期。同属月球探测“第二集团”的印度,也已经抢先一步,在11月5日发射了火星探测器。但刘慈欣觉得,“只要没有载人上月球、上火星,就谈不上什么高潮。”

    事实是,1969年阿波罗登月以后,再也没有宇航员登上过别的星球。

    载人航天停滞不前的原因,并非因为科技水平不够,而是投入太高,在太空开发产业化之前,所有这些投入只能得到很小的回报,效益无法量化。19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在当时的投入便高达260亿美元。以现有的技术,把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需要花费同等重量的黄金;而送到月球和其他行星,所需资金更是十倍、百倍。“可谁能说清楚阿波罗除了带回来两吨月球的石头,到底有多大的经济效益?”

    相比较而言,无人深空探测的花费要远远低于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分别投资14亿元和9亿元人民币;美国于2011年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项目是最昂贵的火星探测项目,总投资也不过25亿美元。“就是这样,还有不少人在喋喋不休地发牢骚。”刘慈欣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3年,加加林便进入了太空。又过了7年,人类登上了月球。在他看来,1972年阿波罗17号最后一次登月后,人类的航天技术便在以“龟速”爬行,除了电子领域外,在其他领域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这是因为人类太空事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转向地面。“人类迈出了走出摇篮的第一步,又收回了迈出的脚步。之后的努力都是为了在摇篮中过得更舒适些,开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

    “等有一天,航天的钱值得花了,航天事业真的能够有经济的吸引力了,才有可能一步步做大。”刘慈欣说。“现在,国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只能一步步走。”

    航天的意义,就像生物从海洋走上陆地的意义

    在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升空后,国内外批评人士便质疑道:一个贫困人口占世界1/3、许多人仍在饿肚子的“穷国”,为何仍要探测火星?

    刘慈欣则颇为认同印度官方发言人理直气壮的回应:“如果不敢怀有伟大梦想,那我们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

    “回头看看,人类曾经真的想要走出摇篮吗?”刘慈欣说,上世纪中叶的太空探索热潮发生在冷战时期,是受强大的政治因素影响的,而人类其实从来都没有真心地把太空当作未来的家园。

    “问航天事业的意义在哪儿,就如同问生物从海洋走上陆地的意义在哪儿。”在他看来,这是生命的本能——不断向外扩张。“不要问具体有什么用,中国的科学和很多方面曾经的落后,就是因为干什么都要问有什么用。有些东西,是作为人的最根本的冲动,是不需要问有什么用的。”刘慈欣说。

    刘慈欣喜欢将航天事业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类比:都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都需要为远航付出高额的代价,其意义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能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现在的人类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我们现在甚至比哥伦布要有利得多,因为哥伦布看不见他要找的新大陆,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几天之后,还没有见到陆地,这个时候,他的内心肯定充满了犹豫彷徨。而我们要探测的新世界抬头就能看到,但是现在没有人来出这笔钱。”

刘慈欣:现在的孩子未来或成为月球居民
体验美国学校体育课
宋卡迪:用专业知识造福家乡
家长,小心你的恶习
高中和大学没有教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