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草色枯黄,一眼望不到头,大风将枯草吹得沙沙响。
这个季节是金桩最担心、最忙碌的时候,他是锡林郭勒盟宝力根苏木“草原119”消防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草原上的牧民亲切地称这支消防志愿者服务队为“马背消防队”。
10月19日清晨,这支由40名青年牧民组成的消防队,又一次骑马在联络点集结,举着一面印有“草原119”的旗帜,深入到牧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排查火灾隐患。在他们马鞍边的袋子里,装着由锡林郭勒盟公安消防支队提供的蒙汉文消防安全手册和草原防火宣传单。金桩说:“一旦着火,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烧掉几万亩草场,承包草场的牧民将损失惨重,有的会因此致贫。”
这天牧民格日勒在做早饭时,听到远处的马蹄声,看着快速接近的马队和红旗,她就知道“马背消防队”来了。
“他们每年都来好几次宣传消防安全。”格日勒说,通过“马背消防队”的宣传,她知道了很多消防知识,比如炉灰要用水浇灭才能倒在外面,要时常检查烟筒上的防火帽是否牢固、有没有损坏,草垛要堆在远离房屋的下风口等。
金桩说,草原上牧民之间住得比较分散,有时要跑几十公里才能见到一户牧民。他们早上6点出门,一天最多也就跑十几户牧民家,骑一天马全身都疼,第二天一早又要接着去宣传和排查。
记者在锡林郭勒盟桃林塔拉“草原119”消防志愿者服务站看到,消防志愿者们快速集结,熟练使用各种消防装备,看上去就是一支专业消防队。站长武志刚和金桩说,这些队员都是公安消防部门专业培训过的。
据统计,锡林郭勒盟年均发生火灾事故近百起,其中近半发生在农牧区。
2007年,锡林郭勒盟公安消防支队针对草原民族地区的特点,确定了“整合资源、有效兼容、统筹发展、培育民族特色消防品牌”的总体工作目标,探索出了符合民族地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新型综合机制——“草原119”消防志愿服务体系。
锡林郭勒盟境内的很多牧区没有通公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牧户又住得分散,接到火警,很难及时赶到。“草原119”志愿者消防队熟悉草原道路,除了平时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排查火灾隐患,在发生火灾时能以最快速度赶赴火灾现场进行火场控制和灭火救援。
住在草原深处的牧民巴乙那说:“以前,要是着火了,能救就救,救不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疼啊。现在不怕了,咱有了自己的消防队了。”
目前,锡林郭勒盟已建成“草原119”志愿者服务站72个、服务点817个,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1300名,消防志愿者10060名。
如今,“草原119”消防志愿服务体系在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已在内蒙古全面推开。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把构建消防宣传新模式写进政府工作责任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督促社会单位严格履行消防宣传主体责任,并纳入绩效考评范畴。自治区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规章,明确“草原119”办公场所标准、公益岗位编制和待遇、日常经费预算保障、网络通讯互联标准等,为基层“草原119”组织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财政划拨2000万元专项经费,其中660万元用于“草原119”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装备配备和日常运转。
2012年以来,内蒙古各地农村牧区基层消防组织共参与火灾等突发事件处置1493起,参与人数达2.16万人,开展各类巡查检查、宣传教育13.62万次,受教育农牧民达396.81万人次。
据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汪浩介绍,“草原119”消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地方党委政府以“提升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农村牧区和谐稳定”为出发点,按照“科学管理、统筹规划”的原则,以“党政主导为龙头,志愿力量为骨干”整合消防志愿者组织等零散社会资源构建的有机统一整体,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为农村牧区其他益民便民服务提供了平台。经过5年的努力,内蒙古“草原119”消防志愿服务体系已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得到了公安部、公安部消防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评价。
据了解,2007年以来,内蒙古已建成义务和志愿消防队185个,乡镇(苏木)消防文化站263个,村(嘎查)消防文化宣传点3619个,已有消防志愿者20多万人,近年来内蒙古农牧区火灾大幅度降低。
本报记者 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