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

——“红云图书室”之“红云书香园丁”故事选登(上)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11日   05 版)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小寨小学

    内蒙古和林格尔黑老夭中心小学

    山西太原东岗小学

    昆明市富民县一中

    近年来,在“红云图书室”大型公益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推进青少年阅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让社会了解他们的故事,弘扬他们的美德,今年“红云图书室”大型公益活动推出了“寻找‘红云书香园丁’”活动,在全国寻找25名“红云书香园丁”并颁发奖金。

    活动推出以来,我们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信中讲诉了老师们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所做的点点滴滴的故事:

    有的老师一字一字、一段一段给孩子们读故事,用他们美妙的声音感动着童年的心;有的老师省吃俭用,用自己不多的工资给学生买了人生的第一本课外书;而更多的老师,则是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之下,带领着学生走进“红云图书室”和图书的世界,告诉学生们只有阅读能让人精神饱满、信仰不缺失。

    这些老师,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长年累月,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地方,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播散下阅读的种子,为中国的儿童阅读推广作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从获奖教师中选取了部分教师的故事进行刊登,以此表达我们对所有教师的尊敬和感谢!

    马世成:阅读是对人生和心灵的观照

    马世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清末儒学训导,爷爷是民国初县立小学校长兼中学国文教员。从小就热爱读书的他,当上昆明富民县一中语文教师后,忙碌之余,工作内外,从未忘记携一缕书香,去追寻梦想。

    马世成是2005年参加工作的。在语文教学中,他发现,由于基础较差,不少学生到了高中仍是错别字百出,比如把“所以”写成“所已”,把“已经”写成“以经”……为此,他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包括让其抄写一些新闻作品,从简入繁,打牢基础,循序渐进。通过这样的共同努力,学生不仅阅读能力显著增强,道德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提升。

    课堂之外,马世成在编辑校报校刊的工作中,经常组织学生结合话题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比如,近年西南大旱,他便坚持在校报校刊上设置抗旱专栏,将学生感悟刊登在上面。此外,他还积极向省、市、县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作品,其中有40余篇作品见诸于《学生新报》、《云南经济日报》等媒体。

    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的榜样作用,何尝不是学生努力的“源头”呢?在工作中,他积极邀约校内爱好写作的老师参加市里的文学笔会,开拓视野。经过共同努力,老师们在全国、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数量已由以前的一年仅有几篇发展到如今的每学期都有十几篇,有4名教师更是加入了昆明市作家协会,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为了让阅读教学更加富有生气,他还开始探索对于电子杂志软件的利用。他发现,同传统的幻灯片相比,电子杂志在利用图片、音频、视频以及表现文字方面都更具优势,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现在,由他负责主持的《电子杂志在高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成功申报为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第二批立项的一般课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

    而在推进学生阅读的众多工作中,最令马世成骄傲的还要数参与、见证了“红云图书室”大型公益活动。

    自2008年11月,红云红河集团给富民县一中捐赠了总价值1万多元的图书、“红云图书室”正式落户富民县一中后,他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红云图书室”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了骄人成绩。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还记得2009年“红云图书室”刚建成时,图书室只有397册图书,他只好给每个班“分配”了12本“红云图书”,让学生们交换阅读。这批书涵盖了文学、散文、军事、科学等各个领域,十分适合高中生的口味,学生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0年,学校安排马世成负责“红云图书室之寻根文化大行动”的组织工作。为了让活动落到实处,他先走访了县文化馆,查阅资料;然后列出调查目录,供学生选择;在最终评比中学校的调查报告有10篇获奖,其中经他执导的就有7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从阅读书籍走向阅读社会、阅读家乡,文化调查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11年的“小剧本”评选和2012年的“我在迁移中成长”作文大赛,更是让同学们懂得了阅读其实是对人生和心灵的观照!在活动的熏陶和阅读的滋养下,许多学生考取了心仪的大学,离自己的“中国梦”又近了一步。

    “中国梦”是宏大的,但又是具体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马世成的寻梦之旅就是携一缕书香带给学生。

    云玉文:在贫瘠的土地和心里播下阅读的种子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有一座被大山环抱的小学——黑老夭中心小学。这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校只有20多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家境贫困,孩子们的家中一般没有课外书,更没有阅读意识。为了让这些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丰富思想和心灵,云玉文——这所麻雀小学的校长,想尽了一切办法。

    生在大山的云玉文,小时候家贫没有一本课外书,偶尔能借到几本“小人书”就当宝贝一样。母亲看他如此爱书,有时会将好不容易攒的卖鸡蛋钱给他买书。上了乡初中,看到同学或老师有课外书,他就想方设法借来,顾不上吃饭就在油灯下读,常常是读到鸡都叫了,他才惊觉已是清晨。看到喜爱的书,他就用本子背面把整本书抄下来细细品味,一本简装的《三国演义》抄得他手麻眼花、腰酸背疼,但却乐在其中。

    这段经历让云玉文深感山里孩子读书不易,一本好书也许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他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能读到更多有益的书。黑老夭小学当时有图书室、阅览室各约80平方米,但原有的3661册书已过时老旧。尽管学校资金匮乏,可是只要有机会,云玉文就去县里的交流会、展销会上选购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甚至自掏腰包——好几次妻子让他给小儿子买衣服的钱全被他贴进去买书了。回到家,妻子看到买衣服的钱又变成了书,尽管有些无奈却也不埋怨他,而儿子也主动把自己的书让他拿到学校。妻儿的支持给了他很大安慰。今年暑假,他路过一个废品收购站,看到有好多适合孩子们的读物,且书还挺新的,他就像拣到了宝,蹲在那里开始筛选,正值中午,烈日炎炎,等他挑满一袋子,人也中了暑,回程时遇到下雨又被淋了个“落汤鸡”,到家就大病一场。每次他把弄到的书往外一掏,学生们就乐开了:“校长又给我们拿书了!”。

    2013年,“红云图书室”走进黑老夭中心小学,捐赠了300多册图书,蒙昆公司的志愿者们又多次给孩子们捐赠图书、光盘、学习资料等,现在学校有了新藏书几百册,生均达20册。图书种类有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社会科学、体育教育、文学语言等17种,有儿童文学名著、小学生课外阅读丛书、世界文学经典、有关光盘等。这些丰富的图书资源,为云玉文的“书香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一开始都对阅读感兴趣,好习惯需要精心培养才能养成。在阅读方面,云玉文不对学生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思考。他常给孩子们提供图案精美有注音的读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遇到爱好读书的孩子,云玉文会不时给予奖励,从糖块到一本名著不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阅读和讲故事的能力提高了。

    云玉文推出的“图书漂流”活动,让读书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体。每班有两名小图书管理员,督促本班学生借阅,每周三班级之间互换阅读,每周进行一次班内集体图书交换借阅;每月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和主题会等。同时,在各班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来,让全班同学交流阅读。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云玉文开展了一整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低年级班开展讲故事比赛、儿歌朗诵比赛,每月评选阅读之星;中年级建立“采蜜本”(即平时积累词句的读书笔记本),开展班级读书会,还有阅读积累卡展示评比等活动;高年级班的学生进行5分钟演讲,口述昨天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很多父母看来,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定时陪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对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有很大影响。因此,云玉文力推“亲子共读”活动,让家长知道与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良方。一些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云玉文就举办“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向家长讲解如何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

    有的孩子来自特殊家庭,云玉文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年级的武彩乐是住校生,母亲患有生理性语言障碍,小彩乐自己也咬字不清。云玉文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领她读课文,给她读课外书、讲故事,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慢慢的,小彩乐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在云玉文的努力下,黑老夭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有了可喜的变化,一张张成绩单就是有力的证明。从2009年以来,学生们不断的在自治区和县里的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有近20篇学生的优秀作文被刊登在上级报刊杂志上。

    在云玉文的心里,他管理的不仅是图书,更肩负着传播文化和思想的重任。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将读书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让它生根发芽,长出希望的参天大树。

    尼玛次仁: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中学,地处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缺氧、气候恶劣、天气变化异常,许多教师耐不住这样的艰苦,先后离开。而一位名叫尼玛次仁的藏族汉子,在浪卡子县中学,在高寒牧区边境基层教育的第一线,默默坚守了10年。10年间,他教育教学工作突出,多次被评为地区级和校级优秀班主任,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和学生家长的衷心爱戴。

    尼玛次仁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各门功课成绩总是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有目共睹。尼玛次仁说,这与平时的阅读训练等活动密不可分。

    在尼玛次仁看来,详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非常必要。藏族牧区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除了汉语文教学外,其他功课都用母语藏语文教,而到了初中恰恰相反,除了藏语文外其余功课都用汉语文来教。所以汉语文基础的知识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显然学生汉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若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先详细了解学生的汉语文基础知识。尼玛次仁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首先摸清学生的汉语文基础功底,然后按照汉语文基础知识水平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组,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有针对性指导和阅读训练。

    尽管收入微薄,但尼玛次仁常常从工资当中拿出部分钱给学生买书,比如全国优秀作文、藏汉语文书法字帖等等。他还从网上下载好句、好段,有序地张贴在班级墙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文字资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使学生慢慢爱上阅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尼玛次仁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

    他引导学生至少每半月到图书室借阅一次图书,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借阅,班内设立读书角,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他还在学生中建立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把每一次的阅读收获、感受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的汉语文阅读水平大有进步,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看着学生们如饥似渴阅读的样子,尼玛次仁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平:执著行走在语文阅读的旅程上

    在美丽宁静的兰大附中校园,每天早晨6:50,一位身材略显单薄的中年教师都会准时来到教室,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每日箴言,然后和学生一起晨读,琅琅书声,回荡在校园的晨曦中。他就是兰大附中高一(5)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张平,带领学生晨读是他坚持了二十多年的习惯。

    “语文是一方诗意的沃土。”张平老师如是说。他用数十年的教学历程守望着这方沃土,诠释着一位老师最平凡、最本色的坚守。

    他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执著尝试着“诗化”教学。“诗化”教学,已成为张平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他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用心去解读教材,跟文本、学生真诚对话,学生的眼中时常闪现出惊喜,甚至是泪光。2013年教师节,一位高一新生在贺卡中写道:“张老师,你的课很有意思,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阅读,让他和他的学生都收获着一种充盈丰厚的人生。

    语言与文化血肉相连。靠什么相连呢?靠阅读。地处西部、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兰州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注重学生阅读的陇原名校。近几年,兰大附中确立了以“知仁”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张平老师参与编写了学校的“知仁”系列丛书读本,如《我的教育故事》《幸福的附中人》等书刊。他最关注的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他经常创设情境,援引古今中外大量名人刻苦学习、饱读诗书的史例,让学生从那些大学者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中受到感染。他主张阅读一定要“法乎其上”,要读高境界的、可以终生受用的东西。他向学生推荐“国学”内容,如《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声律启蒙》、《弟子规》、《人间词话》、《楹联常识》等,也推荐现代、当代名家的名篇名作,更推荐时尚新潮的美文。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渐渐养成。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必然带来成绩的提高,历年来,他所带高三毕业班语文高考成绩名列省级示范校前列,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十多篇,参编高考复习资料及课本配套练习多本,近十篇论文在省市、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论文《语文,让我痛并快乐着》获“2007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论文《感受文化失落的伤痛与悲愤》获“2010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指导学生近百人次在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2011年他写的《春天里》获兰州市中学语文教师征文一等奖。

    “在喧嚣中追求一份宁静,在平淡中追求一份真情。”这是张平老师的人生信条。而今,他带领着学生,依然默默执著地行走在语文阅读的旅程上。

    闫金城:用图书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一首首童诗、一篇篇日记、一张张手抄读书报……让我们看到山里娃一颗颗寻梦的心灵。是什么让孩子有如此诗意?是什么让他们对大千世界如此热爱?

    当你走进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成平满族乡中学图书室,就会找到答案。仅有40平方米的图书室并不宽敞,藏书也不够丰富,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要不是每班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这间“陋室”早就被学生们挤爆了。而这一切,离不开学校领导兼图书管理员闫金城的努力。

    课外书对城市里孩子来说不算什么,可对山里孩子而言却是一种奢侈品。从小爱书的闫金城从2008年被提拔为校领导,由于师资不足,他兼职图书管理员。他发现图书室里有价值的藏书不足1000册,他多次找上级部门和关系单位解决了2000多册图书,但绝大多数并不符合孩子的阅读需求。

    2009年,当他想在网上求得爱心人士帮助之际,意外看到了“红云图书室”捐赠活动。他马上申请,并最终获得了价值1万多元的300多册新书。书到的那天正是北方“三九”天气,然而新到的书却像一股热浪涌进了图书室,以往冷清的图书室顿时爆满,312本新书被当场借阅一空。

    每年到“红云图书室”赠书的时候,他都锲而不舍地一次次地为学校争取,从2009年至今连续四年得到赠书1200余册,价值4万余元。为了不辜负红云红河人对他的信任,让这些精神食粮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利用周日上午和寒暑假开放图书室,又动员读大学的女儿在放假期间帮助他管理,在他女儿的影响下,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来图书室,为山里的孩子讲述山外的世界;闫金城为了提高自身的图书管理水平,还利用假期跑到省城参加图书管理员培训。年过半百的他如此投入热情,只因一份执着、一份责任、一份感恩。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孩子都迷上了阅读和写作,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在图书室一起交流,图书室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场所。

    书籍改变了许多孩子命运的轨迹。兰文强同学家境贫困,曾一度有过辍学的念头,但图书室的开办让他徜徉在书海中——三年下来,他读了200多本图书,不但荣获首届西丰县作文大赛一等奖,还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他在毕业发表感言时说:我要感谢的人是闫老师,是他经常用书教育我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红云图书室”使成平满族乡中学校园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从2009年至今,学校每天一期学生读书手抄报轮流出版张贴在图书室里,闫金城组织学生参加了十几次全国性的作文大赛,有40多名学生获得各种不同的奖项,在县以上刊物发表作品80余篇,其中11人在“红云图书室”组委会组织的作文大赛中获奖。

    闫金城每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图书室,把那个“金牌红云图书室”牌匾擦了又擦。他总提醒自己:“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一定要把阅读、求知的精神在全校师生中生根发芽,让这种精神在孩子们身上延续。

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