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冬季的雨,被台湾歌手孟庭苇唱出了名。我们在距离台北80公里的基隆游夜市时,感受到的雨有一种凉爽,但并不刺骨。毕竟是亚热带,人们早已习惯了,小吃铺似乎未受天气影响,街上照样熙熙攘攘。露天摊档有遮雨布,街道又是骑楼,一个箭步便可避雨。当然,你若流连于台北101大厦地下的名店,外面的气候就完全不知道了。
台北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现代化,高楼有新有旧,但没到密密麻麻的程度。无论是繁华的街区还是偏远的小镇,你都能清晰辨别不同时代的建筑。“光鲜亮丽”这四个字大概不适合形容这座城市。
迪化、淡水、大溪、三峡的老街,都是因上世纪初(或更早)淡水河畔运输和商业兴盛而形成的,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民国特色,亦中亦西。街道虽有修整,但没有大拆大建的痕迹,除了三峡老街,整个布局似乎是自然形成的。
老街两旁的房子多为骑楼,用来遮风挡雨,人行通道上摆满了货物,显得拥挤。有些街道机动车单向通过,摩托车在主干道上往往成群呼啸而过,行人惊心动魄。老街有细分的,譬如市区的迪化街以经营南北货和中药材为主,里面有一家茶叶店据说是台北最老的店铺;有些则类似小吃一条街,辅之于一定数量的纪念品商店,是过周末的好去处。
说起台北小吃,那是去台湾必要品尝的。台北小吃店往往十分拥挤,但千万不要被人潮及简单装潢所吓倒,这些店有许多属于历史名店,味道纯正,早已培养出忠实的本地顾客,每到用餐时间必定大排长龙。比这更不讲究的要数夜市了。台北夜市林立,分布在市区和郊区。有些属于占道经营,在骑楼外面再搭两排摊档,中间仅留一条很窄的人行通道。如此拥挤,却鲜见乱扔垃圾,着实令人惊讶。而且,食品也显得新鲜而干净,吃着令人放心。至于味道,似乎没有城中老店那么可靠,有时需要碰运气,最好的办法是尝试不同的味道。糕饼等干货以及某些饮料均可免费品尝,吃了不买,卖主也不会给你脸色看。台北小店主的吆喝比较单一,热情但没啥花样,或者说热情的背后不带有隐形的压力。
第一次来台湾,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这里的人。在台北市政府,民众可以随意出入,一名正在门厅执勤的警察,见我们照相,主动打开显示着市长及各行政机关的办公室位置的灯箱,他觉得光线亮些效果更好。台湾人给我的整体印象是真诚而平和,仿佛从未受到商业大潮的洗礼。有些远古的传统在那里被传承了下来,比方说我们在桃园大溪镇巧遇人到中年的吕小姐,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安度晚年,放弃自己的职业全力陪伴,现在,出租店铺是她家主要的经济来源。言谈中她没有半点儿无奈或怨言,好像尽孝不仅是节假日的探望,而跟职业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台北这座城市有自己的根,能从各个时代汲取养分,发展出独有的城市文化。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也是有根的,那是他们最可爱的地方,朴实多于时尚,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