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一群“插班生”,其中有高考失利者,也有不少来自企业的青年,他们选择以插班听课的方式进入学院学习,不被纳入学籍管理,但被编入正规班级,与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生活,甚至连军训都须参加,而毕业时只能获得学院提供的一纸证书,记录着他们在校所修课程、学分和成绩等。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一些学生表示主要是为了以后职业的发展。根据学院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校的“插班生”近400人,如果不是出于管理问题加以限制,肯定不只这个数字。(《中国青年报》12月11日)
在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工作连年遭遇“生源危机”的现实窘境中,这无疑释放出了一个利好的信号。其实,“生源少”本就不过是一个表象,不合理的门槛设置才是根本。“生源锐减”对部分高职院校可能是一种危机,而对整体的职业教育发展可能是一个转型的良机,能够倒逼改革现有的高考招生模式。
回归职业教育的本源,它本就不是比本科“低一个档次”的学历教育,不是后高中教育,也不是终结性教育。相反,它应该是终身教育,是极具职业培训特色的教育,不仅仅为青年而设,不但对有学历文凭补偿需求的人开放,也应给那些为了适应工作需求而重新走进校门学习新知识、新专业的人敞开大门,职业教育体系本应该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化。
但是,当下的体制已经约束了高职教育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发挥,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仍然遥遥无期,政府直接插手高职院校具体事务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同时扮演着高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多重角色,从招生政策、生源指标、经费统筹、专业设置、评估评价等都规定得过死,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挫伤了办学积极性,“千校一面”或成为国内高职教育办学的特色。
近年来,本科生、硕士生、企业青年、复转军人等进入高职“回炉”的新闻屡见报端,随着部分省市注册入学、单独考试、对口单招等政策的实施,生源的多样化在高职院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导思想,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领域,转型即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应该进一步扩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之间的关系应紧密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界线也应淡化,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毋庸置疑,这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建立多元、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灵活的制度体系是激发高职办学活力,让高职院校走的更远的推动力,唯有变革固有的僵化体制,才能真正达成学校、社会和学生共赢的局面。
读了这篇报道,让我喜出望外。一喜中国社会从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转型已见端倪。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进入这一劳动岗位的门槛提高了:文凭不是万能的,必须要有职业(执业)资格才能准入。二喜出现了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那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优质不是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优评先,而是突出地表现在国内外建筑行业对他们的高度认可。三喜涌现了一批像袁洪志那样的锐意改革、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高职院校的领导。正是他们,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脊梁!
但是,这篇报道也引发我许多思考:一是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出了一部“大国重器”的好纪录片,反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就。但是,片子并没有揭示出“大国重器”的背后应该是“大国重技”的道理(期盼央视能再做一集姐妹片:“大国重技”)。谁都明白,没有“重技”,何来“重器”?谁也明白,如果不能整体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让他们和普通教育享受同等待遇,“大国重技”也就是一句空话。同时既然是 “大国重技”,就不应当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二是插班生虽然暂时没有“学历”和“文凭”,但是并不等于说他们可以不要技术资格的“证书”或“技历”,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改革显然还没有准备好。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高度开放的制度来吸引社会人士灵活地学习职业技术,这是政府、行业、职业院校以及全社会需要解决的改革课题。三是职业院校的同行们需要更加努力提高质量,建设多一点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那样的得到全行业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这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俞仲文
我们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全国诉求,还是要坚守教育制度的桎梏?什么是学籍?什么是全日制?什么是大学?学籍——学习者的记录,可以是一生,也可是一天;全日制——学校设置的栏杆;什么是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学生、学员,《辞海》对学校的诠释就是训练场。
我们一方面抱怨大学行政化;一方面又给大学不断加重行政化。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缘于德国的哲学和精密教育;美国的社区大学成功转型成为社会转型与人群职业转型的诉求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区域发展、城镇发展、人的发展,一切源于职业教育与院校的转型发展。院校转型更期待教育治理的创新。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正校级督导专员 罗志
“插班生”确实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校也培养过,推崇过。但如果和当前社会需求、人们观念转变、开放式注册入学趋势、终身学习趋势,特别是对冲击和挑战唯文凭、轻能力、轻技能的一些社会认识结合起来思考,还是有进步意义的。如果听听这400人或这些人的雇主、家长的心声更有意义。毕竟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时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