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细微之处见精神

——五粮液质量行之细节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20日   04 版)

    徐晓雪手脚麻利地穿好白大褂戴上白口罩,在小挂镜前整理好帽子,将鬓角散落的一缕发丝塞了进去,随即笑着用四川方言对同事们说了句“检查严格,一丝头发都不能露”,于是推开了消毒室大门。

    十余年来,徐晓雪每天清晨上班都如此,然后准时出现在五粮液公司的包装车间流水线上。

    “我的青春是献给了五粮液啦!”她咯咯地笑着,说车间里跟自己一样的姐妹还有很多。她们上班时间几乎从未化过妆、喷过香水,甚至稍带香味的护肤品都很少用。“我们担心香味过浓的物质,会影响到酒”。

    作为华夏数千年文化精髓的白酒,其“高敏感性”决定了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因而,在包装车间里,素面素打扮、白褂白帽的众多女工,已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穿了十余年“隔离服”的徐晓雪很满意这份工作,常常在笑声里透露出超高的幸福指数,“人人都爱美,但我觉得自己比擦脂抹粉来得更真实、更美”。

    古人云,见微知著。

    在五粮液的“十里酒城”,人人都在践行着“质量宣言”的信念,处处可寻维护五粮液百年老字号的慎言笃行。

    正可谓,越是细微之处,越能见精神。

    近乎执拗的细节追求

    洗瓶区玻璃门内,是包装车间卫生最严格的隔离区,远远能见到徐晓雪和她的同事们奔忙的身影。洗瓶、灌装、压盖、贴标、装盒、装袋、装箱、打码,一整条流水线上非常忙碌。

    “这样的流水线一共有40多条。”新近上任的五粮液包装车间主任周刚低声介绍,“不消毒不让进,任何人来参观都只能在大玻璃墙外远观”。他说,严于律己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首要前提。

    为了实现全过程洁净无尘、无污染、无塑化和无外界侵入,五粮液数年前就开始严格控制接触原酒的陶坛、不锈钢桶、输酒管道、不锈钢槽车等生产设备,对包装材料均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还对瓶盖等每种材料进行入厂必检并匹配酒浸出试验,确保无任何问题后才能进入正式包装工序。

    不仅如此,酿酒工人只能穿布鞋,粮食原料必须循环使用麻袋而杜绝编织袋,主要车间的空气质量须实时监测,这在十里酒城早已深入人心。

    其实,关于细节把关,“十里酒城”里还流传着太多的故事。

    据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彭智辅说,多年前,曾有人笑言拿五粮春来贴牌,以缓解当时市场上五粮液一瓶难求的局面,还可以赚取两者价格间数倍的差额,“反正大部分消费者都尝不出来”。但彭智辅一口否决,称“宁可损失千瓶,不可毁誉一瓶”。

    五粮液代代相传的口碑靠的是点滴积累,“出不得一点错,容不得一点过”。

    开行业之先的创新

    谈起对质量管理的细节追求,彭智辅有太多的回忆。

    1982年进厂几年后的一个夏天,他和当时的老厂长王国春一行三人从宜宾出发,一路乘汽车、火车辗转来到烟台。几天几夜的木板硬座令人浑身酸疼,也让王国春在到达烟台的当天就发起了高烧。

    “厂长亲自带队,辛苦跋涉,只是为了到山东安丘县一家机械厂订做不锈钢洗瓶机。”彭智辅说。洗瓶是出厂前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洗瓶机是包装过程前最后一个机械工具,一马虎则前功尽弃。

    那时,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并不那么强,对于使用碳钢洗瓶机可能造成的重金属超标等后果认知也不太清楚,加上不锈钢洗瓶机的造价每台高出碳钢洗瓶机3~5倍,全国鲜有厂家生产。机械厂厂长听说王厂长一行千里迢迢来就为订做不锈钢洗瓶机,被五粮液人对质量的追求和创新精神深深感动。随即,五粮液又陆续订了好几十台,使得其他酒厂也纷纷效仿。

    “主动提升生产环节并进行革新,是五粮液多年来质控改造的真实写照”,专家们这样评价道。事实上,这种开行业之先的主动出击态度在当时的生产细节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据彭智辅介绍,在磨粉、制曲、酿酒、陈酿、勾兑、包装工序等各个环节,五粮液制定了严格的质控关卡,通过对生产作业过程、场所及原辅料识别、监测、评估、清理、整改等方式严格把关。

    “每个专检点都由专人负责,一部分由仪器进行理化分析,一部分则依靠技术人员感官把控,多年来已经成为一门代代相承的手艺绝活。”他表示,“这几十道工艺关卡早在30多年前就有了雏形,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改进,在细节上做得更为精益求精”。

    三十年蜕变

    上世纪80年代,坊间流传着白酒“吃得看不得”的说法,也流传着“有女不嫁烤酒匠,有儿不进酒糟房”的古谚。“作坊式老酒”一词时不时出现在人们对酒厂的描述中,对其卫生条件更是频频摇头。

    尽管年销售额仅几千万元,年利润不足一两百万元,企业资金吃紧,但几年酝酿之后,五粮液几乎拿出了整年的利润用作自己历史上第一次改造扩建。“首先是硬件投入,改造车间、增添设备、修建化验室和实验室以及设立科研所等,一并而起。”彭智辅回忆说,“要摆脱手工作坊的老旧形态,就先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迈进”。

    也正是五粮液的这一步,让整个白酒行业从此开始踏上标准化、工业化之路。而后五粮液30年来的几次技改,亦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龙头。

    那一刻,五粮液第一次厚积薄发,让所有人侧目。

    第二次改造扩建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王国春要求全厂上下将工艺管理提升为质量管理,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并对中层领导、关键工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进各项先进的检测技术,并提出“质量规模效益”的发展战略。

    1991年拿下全国首个国家质量管理奖之后,大规模修建新厂房、新车间成为五粮液又一步好棋。数个几万吨级酿酒车间的建立,让五粮液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进入21世纪,第三次改造扩建所提倡的“凸显酒业、优化多元”,又将前两次技改的方法和理念充分丰富、扩容。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领导在一次五粮液“世界名酒”战略研讨会上,就充分肯定了五粮液的产品质量是以多个“世界第一”作为支撑的事实。

    例如,五粮液拥有全球规模超大的发酵池数万个,全面保证了基础酒的生产和“优中选优”的能力,高于国内其他酒厂的发酵池总和。其次,当时五粮液蒸酒用的蒸锅有978个,远超出同业普遍只有二三十个蒸锅的情况……

    “规模上去了,但品质不能马虎,每年、每批、每桶酒都需品质如一。”彭智辅说。

    与通信、IT、汽车等现代高新产业不同,白酒酿造讲究集天地精华、尽人事之力,其质量管理更为人性化、细节化。在大规模扩大产能的同时,质量管理已不再是直线式的理念和口号,每道工序、每个员工都被赋予了更深远的责任,由此形成了五粮液独有的质控体系。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竞争,市场以质量决定企业的命运。但与过去不同,如今五粮液不仅要考虑能酿酒、酿好酒,还要考虑最大可能实现品质如一,更要考虑废料循环、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因素,赋予质量管理更广泛深刻的内涵。

    “尽管白酒属于生物发酵的传统作业,但五粮液人身上处处透着一种精神,一种执着于细微、厚德、创新的精神。”前述业内自身专家如是说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20日 04 版

“去行政化”令广东五人制足球打破发展桎梏
CBA外援依赖症仍无好转
高中篮球联赛北京赛区落幕
细微之处见精神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