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成都高新区第一代创业者:

破釜沉舟的探路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26日   07 版)

    20年白驹过隙,成都平原昔日肥沃的田野上,而今已是一座创业新城,科技园区、金融聚集区、CBD写字楼在这里汇聚,高楼林立,鳞次栉比

    96年建设尖兵

    创立之初

    成都高新区科技型创新企业

    2013年招聘嘉年华

    地奥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伯刚

    四川天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钟娅玲

    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

    迈普集团董事局主席花欣

    很难想象,被誉为西部科技创新火车头的成都高新区,曾经只是成都城南一片2.5平方公里的农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到本世纪初大约10年的时间里,成都高新区的创业者们经历了第一次破釜沉舟般的创举。

    1988年,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在建设初期,高新区遇到了很多问题,租办公室、向银行贷款、以公司形式发股权证募资、征地拆迁的过程中摩擦不断。以仅有的40万元启动资金投资到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中,大有破釜沉舟的架势。

    但成都高新区的第一次创业并不孤独,他遇到了一群和他“同病相怜”的创业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许多持有“铁饭碗”和“金饭碗”的科研人员、国企员工、公务员等纷纷将目光投向正在起步的市场经济。

    在那个年代,政策不稳定,稍有不慎可能就“掉到沟里”。所以在当时,放弃稳定的工作,冒着巨大的风险“下海”经商常被视作不安分的表现。

    不过,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当时的产业环境并不复杂,许多行业都处于新兴阶段。创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能否迈出第一步。

    和成都高新区一样,地奥、新力光源、迈普、天采科技等公司作为第一批的创业者,启动资金东拼西凑,少得可怜,但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无论起点是2.5平方公里的农田还是自行车棚内,他们都是敢于迈步的探路者。

    他们是陪伴成都高新区成长的第一代创业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恢复高考后的知识分子,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或者上山下乡的知青时代,能吃苦,敢拼搏,也正是他们更加懂得知识和技术的可贵之处。

    在高新区,企业而非高校是研发的主体。在不断坚持和打拼中,成都高新区和创业者们的第一次创业慢慢有了起色。

    1996年,成都市将高新区的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平方公里。管理体制上也变成了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合署办公,行使市级管理权限,全面管理高新区的党务、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从这一年起,成都高新区所有收益全部留给自己。

    与此同时,地奥心血康畅销全国甚至远销海外,新力光源也摸索到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脉络。更加成熟的成都高新区也用高效优质的服务、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贷款以及科研支持经费等,为共同成长的创业伙伴们提供便利和扶持。

    “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有限,一个企业若想长青,必须不断找到发展新产品的拐点,才能持续发展下去。”第一次创业的亲历者地奥、迈普等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得以延续,而成都高新区也和这里的创业者们一起迎来了第二次、第三次创业的高潮。创新是探路者的特质,但第一代创业者破釜沉舟的决心、勇气、坚韧,或许是后人所难以体会的。

    地奥:科研成果闯进大市场

    创业关键词:勤奋、开拓、坚持

    多年的研究成果“地奥心血康”在李伯刚面前摆下两条路,要么让成果奖状堆满灰尘,要么将成果从纸上搬到市场中。1987年,李伯刚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有着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他原本可以选择第一条路。

    1982年,李伯刚所在课题组在对穿龙冠心宁工艺改革研究中,发现我国有一种特有药用植物,含有对心血管有作用的甾体皂甙。但世界上能够分离纯化的甾体皂甙只不过几十克,其耗资却高达几亿美元,而且还没有走出实验室进入工业化生产。

    经过五年的攻坚,课题组联合华西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14个科研院所和大学的100多名科研人员,率先在实验室纯化分离出100克甾体皂苷,并首次将含量在90%以上的高纯度甾体皂甙以日产数百公斤至吨级量直接进入工业化生产。

    一种以甾体皂苷特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终于诞生了。同年,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鉴定。翌年,这项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地奥心血康”也被卫生部批准为我国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新药。

    考虑到地奥心血康的医疗价值,李伯刚自然不愿让辛苦做出的研究成果躺在灰尘堆中,走向市场成为了必然的选择。然而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要想把一项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并不是件易事。“地奥心血康”难觅知音,只有一家企业愿意出20万元转让费购买该项成果。

    从事科学研究多年的李伯刚坐不住了,他不相信知识分子只能做学问不能做企业。为了让地奥心血康更好地走向市场,1988年8月,李伯刚借款50万元,租下中科院成都分院旧图书馆的一角,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不久,成都高新区正式成立。成都地奥与成都高新区几乎相伴而生。

    50万元在当时虽是一笔巨款,但在购置设备等之后,根本挤不出做广告的钱。为开辟市场,李伯刚亲自带领招聘队伍背着科研成果资料和产品到全国各大医院上门推销。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9000多家医院都有销售,后又远销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及东南亚地区。五年内地奥的产值翻了6倍,累计实现产值6亿多元。

    地奥伴随着成都高新区经历了一次创业、二次创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成都高新区变身为产业聚集的新兴之地,在全国高新区中位居前列。而地奥集团也从7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到拥有20多家下属企业和控股企业,已经成为集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药物制剂研制为一体的大型骨干制药企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

    李伯刚表示,成都高新区起步时,地奥集团也刚起步,目前地奥集团和高新区同时处在第三次创业阶段,高新区重点打造七大产业集群对地奥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医药产品的研制有很多阶段,每个阶段要涉及很多学科,仅靠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科研机构是做不下来的。形成产业集群后,有利于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不仅能避免重复配置资源,更像是一个综合团队在作战。

    直到在地奥在成都高新区发展了20多年之后,李伯刚才在参加一次重要会议的时候跨进了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的大楼。“与政府联络的事情不需要我操一点儿心。”李伯刚说。

    “成都高新区的政府官员到我们企业的次数,远远多于我的员工到高新区管委会的次数,基于政务服务环境好等条件,我有信心和高新区一道创造‘三次创业’的辉煌。”

    天采:二次创业搭技术转化平台

    创业关键词:肯吃苦、执着、创新

    从地理位置上看,坐落在成都高新区天府新谷五号楼内的四川天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不起眼。但在化工领域,天采科技却是名声响亮。

    创办于2004年的天采科技,是专业从事新能源生产与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借助于工程转化平台,天采科技已获得38项专利授权,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已完成或正在执行的海内外工程与设计项目450余项,其中“世界最大规模的46万吨/年乙醇脱水装置”、“我国第一个煤基IGCC发电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示范装置”等在化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实早在天采科技创办之前,创始人钟娅玲博士就在1996年与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首先在成都高新区创办了四川亚连生物化工研究所,主要服务于气体分离和生化。留日多年的钟娅玲感觉到,新技术在研发之后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至关重要,创立一个技术转化平台是她创办公司的初衷。

    但她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建设技术转让平台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新技术研发、扶持上,但公司的经营却需要管理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营销等方面。

    “我们希望打造真正的技术产业化平台,而不是单纯靠卖技术赚一些短平快的钱。”钟娅玲说。

    2003年下半年,钟娅玲离开原先创立的公司。经过半年思考,2004年,46岁的钟娅玲集合了7位股东和10名员工,在成都一间20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开启了天采科技的创业路,注册资金100万,十几人的团队,主要从事化工技术转让的咨询服务,第一年合同额是567万。

    原先在成都高新区经历过第一次创业的钟娅玲,深感这里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更为优良,政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植力度也较大。加之刚刚成立的天采科技固定资产较少,专利正在申请之中,唯一的优势就是一支过硬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融资难,成为天采科技面临的巨大难题。

    2007年初,在成都高新区政府的担保下,天采科技拿到了第一笔200万元的银行贷款。2011年,“多晶硅尾气收集装置”项目又获得了高新区政府100万元的研发基金。今年,成都高新区政府对天采科技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后,以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天采科技再次从银行贷款500万元。

    天采科技公司的副总经理肖军说,成都高新区的服务非常高效,一般需要办理两到三天的工商变更,在高新区很快就可以办完。管委会的税收等部门还经常“上门服务,很多看似细微的事情却大大的方便了创业者,激发了创业者的激情。”

    天采科技很快走入了正轨。迁入成都高新区的第一年,全年合同额接近4000万元,围绕着循环经济的主题,在工业气体制备、提纯、分离,各种工业尾气的双高技术回收,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天采科技每年都能推出几项新技术,创新让它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目前公司年收入超过2亿元,贡献利税近千万元。

    “采天地之灵气,还宏愿于宇宙。”致力于循环经济和打造技术转化平台的天采科技正在餐厨垃圾治理和利用技术、脱硝技术等研发领域不断前进,逐步壮大。

    新力光源:一名电脑代理商的“光明之路”

    创业关键词:胆识、耐心、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创业的大潮席卷了大江南北,从知识分子到端着“铁饭碗”的国企员工,各色人等跃跃欲试。但当时的市场刚刚开放,抛弃稳定的工作“下海”创业,还是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银行职员张明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

    1995年张明辞去中国农业银行信息科的职务,东拼西凑23000元钱在一家宾馆内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屋子开始了创业。在许多人带着知识技术创业的同时,没有专利、发明在手的张明只得做起了戴尔电脑的代理业务。由于第一年业绩尚佳,1996年,张明的代理公司就搬进了位于成都磨子桥的电脑城。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始终要受他人的摆布。1997年,已成为戴尔电脑在西南地区最大代理商的张明,从上游供货公司订制了一批价值千万的货品,到了交货期时,供货商迟迟交不出货。后来才得知,上游的供货商将这批货品发给了另外一家代理商。

    1998年,张明重新注册了一家新的公司“新力集团”, 在电脑代理之外,拓展新的业务。

    在不断的摸索中,张明了解到,“即便没有电,也能带来光明”的稀土,这种生产电子、激光、超导材料等高科技产品的原料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我国在稀土应用方面的技术处在国际领先水平。加之,四川的稀土矿具有矿粒粗大、有害杂质少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1998年,新力集团将千万资金投入稀土材料的研发中,自主研发出了稀土长余辉荧光粉,并利用相应技术做出了逃生标识、发光工艺品等产品。但当时的市场对稀土材料的节能新产品缺乏认知,订单寥寥。

    2001年,国外一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中,被撞的大楼内,中国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灯光标识使不少人得以在黑暗中逃生,使得中国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广为人知,开拓了新力光源稀土材料产品的市场。成都、广州、深圳的部分街道、酒店、剧院也运用了新力集团的稀土发光材料。

    由于LED照明与稀土发光都符合未来节能产品的趋势,新力集团又研发出一种太阳能LED照明产品。进军新领域之后,新力集团也正式更名为新力光源。

    2003年新力光源成功中标深圳地铁导向标识系统。随后,全国多个城市的地铁工程开始大规模推广使用,仅2003年一年,新力光源的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年产500吨稀土发光材料,也成为国内领先、全球前列的同类产品生产基地。

    此后,它又成功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1个场馆导向标识项目,并在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定制2732个LED全彩点光源和投光灯,连续184个夜晚闪耀,顺利完成“光明使命”。

    在新力光源飞速发展的这几年内,成都高新区坚持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人才培育两手抓的战略,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内生培育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了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

    2008年至今,新力光源从成都本土的照明设备中小企业,成长为拥有600多个专利、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的国内行业十强企业。

    张明对五年来成都高新区的帮扶十分感激。他说:“5年前我们只有几千万产值和13个专利。如果不是成都市政府和高新区对企业的激励、支持和细致服务,我们或许仍然抱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偏安西南一隅呢。”

    迈普:“三个梦想”从普通迈向卓越

    创业关键词:诚信、坚持、学习

    2012年6月4日,迈普创始人花欣在“迈普创业大讲堂”谈到自己人生的三个梦想:一是让自己发明的产品在全国都使用;二是让企业的产品在全球都使用;三是扶持和带动一批创业者,帮助他们成就自己的梦想。

    1987年,31岁的花欣自学电子技术考取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1989年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的花欣留校任教。

    在科研工作中,花欣发现银行营业网点与分理处在与支行的服务器连接时,必须为每一个终端配备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条电话线,当时许多银行都是斥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租用线路。如果能够用一台调制解调器连接多台设备再进行传输,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993年,花欣在学校一个简易的自行车棚内研发出了国内最早可以满足银行需求的多路复用调制解调器MP1000,填补了国内发明的空白。同年,包括花欣及其妻子在内,只有3名员工的迈普公司正式成立。

    由于国内市场的空白,以及目标市场的明确,迈普的调制解调器迅速打开市场。1995年,迈普公司发展至50人,年创销售收入5800万元,人均纳税近20万元。迈普多路复用器广泛应用于国内工、农、中、建等银行机构,帮助中国的银行实现了通存通兑连网。“在中国,只要有银行的地方,就有迈普的产品。”至此,花欣已经基本实现了第一个梦想。

    但好景不长,由于市场份额有限,网络IP化发展,以及大量的“山寨”产品出世,若只坚持做多路复用器产品,企业可能会陷入困局。

    为摆脱同质化竞争,1998年,花欣率迈普首先对国产路由器研发发起冲击,向国际垄断品牌发起了挑战,开启了迈普“二次创业”的征程。2000年,M2600路由器系列产品上市,迈普公司成为国内仅有的几家掌握路由器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不仅在研发领域,在营销领域迈普也肯吃苦敢当先。许多销售人员常年在外出差,有些销售人员甚至创下一年接近360天的出差纪录,研发人员熬夜、技术人员睡在客户机房已成家常便饭。与此同时,迈普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到目前产品已经进入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个梦想已经在路上。

    “一个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必须不断找到发展的拐点。”经历了成都高新区第一次、第二次创业的浪潮后,在第三次创业浪潮中,迈普找到了自己的拐点,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智能服务”理念,并开发出了云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等产品,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服务理念交相辉映。

    在第二个梦想上路的同时,花欣开始实践自己的第三个梦想:帮助更多人像他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迈普开始采用“产业化大平台+开放式众创新”的模式创新,致力于为科技行业创业初期个人和团队提供全方位创业孵化服务的产业天使投资,帮助更多年轻人围绕迈普主业开展创业创新,并通过迈普的营销与管理平台为这些创业企业护航。

    目前,迈普已经投资孵化包括3G行业应用、企业信息安全应用、云媒体推送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创新项目。同时,迈普创投的“DEMO STATION”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交流平台。

    本版组稿:杨瑞

    供图: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及相关企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26日 07 版

破釜沉舟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