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陪你走过‘1314’(寓意一生一世)?”精明的商家在岁末年初这个节骨眼上找到了宣传噱头。同样的问题搁在IT业,细数那些陪我们走过“1314”的IT产品,心情既有“喜大普奔”,也有“累觉不爱”。
2013年,最富争议的当属小米手机和其互联网营销方式。没有工厂,没有线下渠道,有的只是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的粉丝,只要雷军在网上“振臂一呼”,“米粉”们便蜂拥而上,成为小米产品的免费代言人。成立3年多的小米公司因此获得了惊人的成长,2013年的营收超过310亿元,2012年这个数字为126亿元。事实上,外界对小米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歇,为此还招来了一场价值10亿元的赌局。有人认为小米的成功只是营销做得好,但雷军却认为:“只要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小米只是在智能手机市场变革的时候,拿出了合适的产品。
雷军对乔布斯推崇备至,便有了外号叫“雷布斯”。苹果一直以来是小米模仿的对象。但如今,没了乔布斯的苹果,显得太不给力。2013年,苹果同时推出了两款手机:iPhone5s和iPhone5c。前者是iPhone5的硬件升级版,后者只是iPhone5的彩壳版。库克给苹果定下了以每两年为一周期的产品策略(外界称之为Tick-Tock模式),即第一年是发表新外型的手机,第二年则进行些许升级。该模式的优点是,一来可以拉长开发过程;二来可以榨干每款产品的所有价值。但结果是,iPhone5c由于销量不佳,上市没多久便被削减了产量;iPhone5s本身并没能激起用户多大的兴起,倒是“土豪金”引来了不少热议。2013年库克最显著的成绩恐怕是与拥有7亿用户的中国移动达成了引入iPhone的协议。2014年,缺少了创新力的苹果,“钱景”还会一片大好。
相比之下,诺基亚就没这么幸运了。继变卖了自己位于芬兰的总部大楼之后,9月,诺基亚又将自己的手机业务部门以72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微软。由于长期的市场定位错误,Lumia手机几乎成了非主流。风光大不如前的还有微软和英特尔。在PC时代,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牢不可破,几乎垄断了大部分个人电脑市场。但在后PC时代,他们成了一对难兄难弟。微软抱守着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两大操作系统,却始终找不到移动平台的着力点。2013年9月,微软CEO鲍尔默作出了离职决定,微软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画上句号。12月30日,英特尔大幅下调了移动处理器的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3.4%。在PC端,英特尔一直使用X86平台。但在移动端,体积小、功耗低的ARM处理器更受青睐。2011年,微软宣布支持ARM处理器使得Wintel联盟名存实亡。如今,英特尔甚至为ARM打起了下手,开始为ARM芯片代工。
2013年,最火的移动应用明星非微信莫属。现在,对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没有任何人有异议,但手里握有“船票”的只有腾讯一家。在手机端,微信号称拥有6亿用户,所以腾讯做一行,别人就亏一行。甚至连国字头的电信基础运行商都叫苦不迭。跟风者和挑战者也大有人在。没见丁磊养的“丁氏猪”跑,却见其迅速推出了易信。易信集合了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各自的优势。马云也推出“来往”,誓言“把企鹅赶回南极”。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产品都不足以对微信造成威胁。其实,最可怕的敌人正是微信自己。微信像是一个聚合了即时通信、社交网络、个人发布、浏览器、移动支付等多功能的移动怪胎。越来越臃肿的微信,与手机端轻应用的原则背道而驰。
2013年,IT业的另一大趋势是硬件再次回归主流。网络时代,中关村卖场车马渐稀,攒机时代更是一去不返。戴尔、IBM等传统硬件巨头没落的同时,新型硬件厂商却在突进。手机、电视、路由器、随身wifi、可穿戴设备等为2013年的增色不少。相比传统硬件,这些新设备的价值并不是元器件本身,而是在于私人定制以及与互联网融合所带来的增值收益。5月7日,乐视网正式推出自有品牌超级电视。盈利模式是硬件收入、付费内容收入、广告收入和应用分成收入。随后小米、爱奇艺、阿里巴巴等公司迅速跟进,陆续发布自家产品,互联网公司做电视成为主流玩法。
2013年,原本静静安卧在家中一隅的路由器成为各大厂商争夺互联网入口的战场。极路由最先挑起了这场战争。极路由号称是一款智能路由器,其在路由器上构筑了一套智能操作系统,让用户可以像安装App一样为路由器增添各种功能。随后,小米、百度、360、均推出了移动WiFi设备。“替代数据线,实现最后一米连接”的小想法,变成一个受人瞩目的大生意。业内预测,2014年将成为智能路由器的元年。
硬件生意看着红火,也不可避免伴随着泡沫。持这样观点的人就包括周鸿祎。在他看来,硬件正在朝着零利润方向发展。他认为,虽然移动终端的利润趋近于零,但通过内置的各种增值服务,同样可以建立起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
2013年,IT业最大的一抹亮色是硬件风潮的兴起。各互联网公司纷纷做起了硬件生意,手机、电视盒、路由器、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这些究竟是刚需还是噱头?目前仍无从判断。就市场而言,无论是那些昔日的明星产品,还是如今的当红炸子鸡,真正陪我们走过“1314”的是那些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作出调整的公司和产品。
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