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下旬以来,本报对河南新密60多家午托部陷入尴尬境地的事情进行了连续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了新密市的一些午托部,这些午托部多由下岗职工、民办教师创办。
李艳是河南省新密市农村人,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2009年,李艳和丈夫把孩子送进新密市市直的一所小学,夫妻俩为了生计也从农村来到县城,打工挣钱养家。
刚开始,李艳在超市找了一份理货员的工作,每天要工作八九个小时。丈夫每天在外奔波以帮人送货为职业,工作的辛苦李艳倒不怕,孩子的照顾和教育问题却着实让她发愁。中午把孩子送到午托部可以解决,但下午放学后,孩子只能先到超市待着,趴在货架上或者收银台边写作业,等着她下班回家再吃饭、休息。
超市理货员繁重的工作让李艳无法照顾好孩子,后来她干脆辞去工作,到孩子所在的午托部应聘,当起了老师兼帮厨。这样一来,每个月虽然只有600元的收入,但能保证孩子正常作息。
2011年,因为脚伤在家歇了大半年的李艳,看到学校门口张贴的转让午托部的小广告后,萌发了自己办个午托部的念头。交了两万多元的转让费,4000多元的房租,又招聘一个大专生当老师,招收了9个学生,李艳的午托部就这样开张了。
2011年下半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李艳租下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院,午托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我从来没有发过什么传单,也没啥关系、背景,学生从几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全是凭着咱掏心窝子对孩子好。”李艳说。
照顾起孩子的衣食起居,样样都需要操心,一年间李艳头发白了不少。付出总有回报,来她午托部的学生越来越多,让她十分欣慰,但这个行业的恶性竞争让她感到无奈。
“有的午托部是老师家属开的,有的在教育部门有熟人,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抢生源,咱给孩子辅导的作业明明是对的,老师却说是错的,为的就是让学生到自己的午托部去。”提起这样的事,李艳气愤不已,“不论是谁办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对孩子好不好,作业改得认不认真,要公平竞争”。
如今照顾午托部里100多个学生,李艳早已忙不过来,她又雇了9个老师,其中3个是没有转正的民办教师,也有几个是大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
现在,她有100多个学生,日托生每学期收1500元,午托生每学期交900元。除去每年1万多元的房租、老师和厨师的工资、孩子们吃饭的花销、水电煤气开支,李艳说每月自己能挣四五千元,算是高工资。
“这两年学生多起来,孩子爸爸送货工资也稍微高一些,我们才慢慢把之前投进午托部的几万元还完”,夫妻俩计划再干几年,攒些钱在县城里交个首付,买套房,安个家,努力供孩子上学。
如今,李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把各项证件办齐全,让自己的午托部早日“合法”经营。
和李艳一样,王芳和丈夫也在新密市经营着一家午托部,照顾有四五十个学生。不同的是,夫妻两人是下岗职工。
2005年,王芳和丈夫从单位双双下岗,夫妻俩在县城连个落脚之地都没有。
拿着最后从单位领的两万多元,又东拼西凑借了钱,2008年,王芳和丈夫在新密市一个小学附近租房子办起午托部,这样孩子也能在县城上学。
王芳说,没有这个午托部,自己都不知道这几年的生活怎么挺过来。
“干这个最起码能带孩子,孩子啥时候回来有口热饭吃。”王芳说,孩他爸这个年纪出去找工作,都是些体力活,挣钱特别辛苦,夫妻俩办午托部,全家也能在县城团聚。对于当今的现状,王芳十分满意。
因为学生不多,王芳说夫妻俩一个月忙到头能挣4000多元。
如今,王芳的午托部只回来20多名学生,学生少了一半,王芳有些吃不消了。
“再坚持坚持吧,这也是全家人的希望。”王芳说,“如果午托部真的开不下去,后果自己不敢想象。"
“如果这次午托部全都要关门,损失最严重的怕是曹丽了。”新密市一名午托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曹丽告诉记者,之前在农村干了十几年的民办教师却一直没有转正的机会,因为热爱教育,当时每月220元的工资,她也干得特别起劲,直到学校对她下了逐客令,公立学校不再要民办老师。
曹丽不得不放下教鞭,离开讲台,成了下岗职工。“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曹丽说,为了孩子上学,2011年,她拿出全家人半生积蓄,在小学附近开办一个午托班。
租房子、装修房子、购置学生用品、购买厨具餐桌,曹丽前后投进去了有十几万元。
“我就会教学,就想着把这个当成事业来做,所以东西都挑好的买,想踏踏实实地把这份事业做好”。曹丽说。
新密市出台“午托部必须六证齐全”这项规定后,因为办不下来证,曹丽的午托班面临着关门、停业。
“这事出来以后,不敢跟家里父母说,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怕他们生气、担心,也不敢给孩子讲,怕孩子心里有负担,那段时间只能在家里偷偷哭。别说挣钱了,真让我关门了,半辈子的积蓄就血本无归了。”曹丽说,自己现在都不敢回忆那段难熬的日子。
在曹丽的午托班里,四五名老师全部是没有转正的民办教师,在午托部工作既能照顾好孩子,也能挣些钱贴补家用。
“我觉得这是件特别有益的事情,当时才会想着去做。”曹丽坦言,孩子送到午托部来,家长能省些心,和自己一样的民办教师也能发挥些余热,再难自己也想坚持下去。
王芳的一位同行告诉记者,新密市60多家午托机构中,有一些是在校教师和家属创办的,但80%左右都由曾经的民办教师或下岗工人创办,“我们都是本分的人,想凭着自己有的那点本事,挣口饭吃。”她说。
什么时候能办下来证,是曹丽和她的同行如今最关心的问题,她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午托部不再是“黑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系化名)
本报郑州1月1日电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姚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