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走,一起去赶读书会!

实习生 赵翊君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07日   09 版)

    飘泊在北京的文静平时喜好读书,她的书桌上、枕头边,总放着一两本“跟工作无关的闲书”。或是线装的国学古籍,或是某大家的文学小品。忙碌之余,她的多数时间都贡献给了京城大大小小的读书会。她挤过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主办的读书会,为了宣传海报上任志强、潘石屹这些抢眼的名字,站着听了几个小时;也去过独立书屋的读书沙龙,一杯咖啡几个朋友;当然,她也曾换上休闲装,假扮学生想要打入高校读书会内部,但却被图书馆的门禁系统挡在了门外。  

    在文静眼里,北京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就像“西单图书大厦里的书”——摆在热卖展台上的作品有它的亮眼之处,放在书架角落的小册子也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人“仕而优则学”

    某个周五晚上,北京亚运村的一栋公寓内,燕乌集阙读书会正在举行诗经研读活动。窗明几净的居室,只见书桌、座椅、清茶、经书。大家围坐一起,正中间,主讲者手持经卷娓娓道来,从《关雎》到《桃夭》、从“国风”到“小雅”、从“毛诗序”到“朱熹云”。这样的读书会,每周要定期举行5次。

    燕乌集阙读书会成立于2008年,其成立与会长东商本人的“惨痛经历”不无关系。东商曾自学《古文观止》6年,“每天抱着字典和一大摞注释集,就这么生生‘啃’了6年,最后发现,学到的很多都是错的”。这次教训让东商感触很深,“‘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确实需要引导和交流”。  

    最早,他们在茶馆,买杯茶能读一下午。后来大家顶着压力出来租房子,决心要为读书会找个“家”。最终,燕乌集阙在亚运村的这间公寓“安家”。现在,读书会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固定会员200余人。

    来读书的人,都互称师哥师姐,虽然每次活动都有主讲人,但却没有“老师”的头衔。在这里,文本是所有人的老师。而对于读书会的另一项不成文准则:不谈世事和敏感话题。东商笑言:“不是不能谈,而是不愿意谈。儒家讲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妄论。学习儒学不应该过于尖刻。”

    目前,读书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升水平。“5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着水平不够高的压力,想着怎么能把文本讲得更为生动深刻。最难过的是刚开始那会儿,很多人等不到我们积累到一定水平,就走人了。”另一大压力,则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带来学习经学上的困难。若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想学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他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现代人大多只知只用后半句。”东商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仕而优则学”。“儒学学习是否到位的标准之一,是看能否‘事成’。如果这个读书会,能为儒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尽一分力,也算我们学成了。”

    “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的日知社读书会对网络的利用可谓深入:有自己的人人主页、微博及微信平台,豆瓣网同城活动也不定期更新。日知社会长高明直言:“那些宣传是热心同学自发做的。日知社就是人大学生自己的读书会。”目前,读书会的活动都在人大图书馆内的报告厅进行,“现在大学图书馆都有门禁,一卡一人。社会上的读书会很多,日知社专注学校,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

    高明介绍,每次活动人数基本在10人左右。活动前,他会提前告知大家要读的书籍,以及重点章节,“让大家有机会做预习”。活动方式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对文本进行精读、细读、解读。  

    除了读书,日知社还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资源优势,请名家学者为同学们做讲座。“我们会利用网络平台去了解同学们比较关注哪些教授和课程。然后打着读书会的旗号去‘走关系’。”大部分老师收到邀请后都会欣然前来,于是讲座成了日知社的热门活动,上座率极高。

    经常参加日知社活动的李锐称,自己就是某日在图书馆自习时,“一抬头,发现人都悄悄溜走了。一打听才知道报告厅有讲座,我也赶去凑热闹,没想这一去就站着听了仨小时”。不少人都是这样跟日知社亲近起来。“以思想得自由”,这是人大日知社在微博上对自己的介绍。

    停下来,给思想洗个澡

    不同于燕乌集阙读书会温文尔雅的氛围,如果要用什么词汇形容同道读书会,经常参加活动的婷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样两个词:鲜明、犀利。 

    周六晚上是同道读书会的固定活动时间。距离正式开始还有20分钟,人陆陆续续地进来,不大的屋子很快被20多人填满,其中有中年大叔,也有高中女生,有理工男,也有文科女。活动开始,主持人首先发言,介绍本期阅读书目,其后三位嘉宾依次上台讲解。但更精彩的是自由讨论阶段,大家观点鲜明,话语犀利,颇具“百家争鸣”之势。

    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每次读书会活动的最后一项程序,就是请今天没有发言的朋友讲一句话。会长赵聚说,交流是同道读书会的最大特点。他一直向往着古希腊学者们那种激烈且自由的思想交锋,“我非常欣赏古希腊Forum(论坛)的形式。我想跟大家一起,把同道读书会办成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进步。”

    每次活动结束,组织人员都会留下来开一个“总结大会”,点评今日读书会的优点和不足:主持人今日台风如何,有无小动作、是否有效控制了话题的走向;嘉宾讲解是否脱稿,有没有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突发情况如何控制,现场会场布置有无问题等,细致程度令人惊讶。

    元老级成员婷婷透露,自己参加同道读书会的活动已经一年多了,“我喜欢这里的组织形式和认真的态度。希望自己多读书,从一个reader(读者),成长为一个thinker(思考者),最后争取做一个constructor(建设者)。”  在同道读书会的最后,与婷婷一同前往的文静发言说:“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很多问题,如果我不来参加活动,可能永远都不会去思考它们。在我们被社会催促得不停奔跑的时候,我希望能有时间停下来,给自己的思想洗个澡。” 

    读书会,双赢双收

    众多民营书屋举行的读书会活动,似乎更加符合当下热度很高的“双赢”理念。一方面,民营书屋具有品牌效应、场地优势,可以请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嘉宾;另一方面,众多书友慕名而来,又能为书屋增大知名度,扩大客户群。

    在某书屋的读书会上,有这样一幕:下午2点活动开始之前,顾客寥寥无几的书店,显得有些空阔寂寥。开始后,随着主讲人的到来,10余个参加者陆续入店。读书会进行期间,大约半数以上的人消费了软饮。活动结束的时候,有3人在书店进行了购书消费,1人详细地咨询了办理会员卡的事情以及接下来这里计划举行的其他活动。

    业余时间在此书屋兼职许久的隽文亲眼见证了读书会的“魔力”。“很多民营书屋推荐顾客办理会员卡,是一种相对硬性的、想把人留住的办法。但是后来我们都发现,其实类似读书会这样的活动,更能留住老顾客,招揽新顾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屋经营人士表示,当下民营书屋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读书会活动是他们手里紧握的几根救命稻草之一。“相对于在书屋里做咖啡吧、卖饮料,卖一些文具和小礼品,我们更愿意通过读书会这样的会书会友的活动,让书店继续生存下去。”

    走在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文静对笔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走在街上,跟行色匆匆的行人擦肩而过,知道有些人跟自己一样也在赶往某个地方,只为一起阅读或是思考,这给人一种归属感,非常幸福。”

走,一起去赶读书会!
“博物馆之外才是更大的中国”
传统媒体被变革与守旧撕扯
《最强大脑》能让国人学会玩吗
万伯翱等老知青共话当年
故宫的单休日
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授牌
毛泽东书画雕塑展亮相国博
苏商打造六大公益活动
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