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厦门至深圳高铁正式贯通,这意味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四纵四横”中的东南沿海客运专线彻底贯通,串起了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3个经济圈。近年来,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发起的一项调查发现(75599人参与),高铁的发展对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具体包括:让“回家更便捷”(34.0%)、“旅途时间缩短”(22.5%)、“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发展”(9.6%)等。75.1%的受访者期待自己所在城市开通高铁。调查中,42.2%的人坐过高铁,57.8%的人没坐过。
高铁印象:建设速度快、安全快捷
调查显示,今年过年回家的交通方式,高铁(29.5%)和火车(29.0%)成为受访者首选。受访者对高铁最主要的印象是:建设速度快(28.3%)、对城市和区域经济有带动(16.2%)、安全快捷(13.6%)。接下来还有:节约资源,污染较小(7.9%);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7.8%);准点舒适(7.4%);使有限道路的运力增加(5.1%)。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翰(化名),向记者展示了通过12306买到的北京至桂林的G530次列车车票,“2013年底桂林开通了高铁,这次回家终于可以体验一下了!”过去回家他坐的都是普快列车,基本上逢车必让,有站必停。“普通列车虽然价格实惠,但是对于我这样假期短、希望早点回家陪父母的人来说,多花点钱过好年是值得的。”
郭昕(化名)就职于北京一家大型外企,她的工作是沟通和跑腿,两地奔波的时间成本最令她困扰。“京津之间很早就有城际快轨了,很方便。但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京津冀区域,河北很多城市与北京之间都还没有实现快轨交通,跑起来非常不便。”在她印象中,“环北京经济带”提了好几年了,却一直未见大起色。她认为要拉动环京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最主要的是尽快实现重点城市间的快规交通或高铁的无缝对接。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教授陈艳艳认为,高铁使得工作距离缩短在1小时的通径圈内,扩大了人们的工作、生活范围。“都市圈内部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对于公司的建立、工作的选择来说,距离都不再是一种障碍。”
清华大学规划院副总工程师、交通所所长段进宇认为,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而言,高铁对京津冀的发展价值相对要小一些。因为本区域除了个别城市较为发达以外,其他城市发达程度有限。高铁作为一个比较超前的系统,希望能进一步带动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高铁影响:带动经济发展、分散人口、加速生产要素流动
高铁发展会对沿线城市有何影响?在受访者看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47.3%)是首要的,其次可以“分散人口,减轻城市压力”(13.4%),“降低进出大城市的交通压力”(13.4%)排名第三。除此之外,“人口流动加快”(8.6%)、“协调城市之间关系”(7.0%)和“加速生产要素流动”(7.0%)也被认为是重要影响。
厦门到深圳的高铁开通后,在深圳某通信公司上班的吴承(化名)就不用再坐一个晚上大巴回家了,“意义不仅在于行程缩至3.5个小时,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厦门和深圳两地的资源发展沿线的经济,在这条线路上,包括潮汕、陆丰在内,把整个东南边都串联了起来。”吴承最近想做IT领域的创业项目,从效率上来说,在互联网方面有着丰富资源的厦门成了他的首选城市。
对于短距离出行的民众来说,高铁的价格是一大问题。陈海涛住在陕西省杨凌市,90公里之外的省城西安是他常去的地方。高铁、动车开通之前,普通列车在这一区间的行驶时间在1小时左右,费用约12元。动车开通后,行驶时间约半小时,二等座票价为25元。目前高铁在该区间试运行,行驶时间约20分钟,具体票价可能在30~40元。“现在很多普通列车的班次减少了,短途出行其实客运专线作用更大。”陈海涛说。
陈艳艳认为,高铁不仅对短期行程安排会产生影响,对拉近北京、上海这样远距离城市间的生活、工作关系也会起到很大作用。她介绍,高铁投资很大,即便有政府投资以及各方融资,也要考虑运营成本的收回,不能完全作为公益性事业来进行,所以价格上不能和普通列车相比。为保证客流,铁路部门可能选择压缩普通列车运行的方式。但从整体考虑,还是应该让民众有多层次的选择。
高铁期待:高铁和城市内部交通衔接更紧密
调查显示,13.4%受访者所在城市已有高铁,75.1%的受访者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能开通高铁。86.7%的受访者支持我国高铁走出国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提到高铁的未来发展,张翰希望其能深入各省市的内部,“比如,广大西部地区高铁的建设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另外,对于李克强总理的“高铁外交”张翰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新的外交形式,一方面会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标志着我国的贸易出口种类不再局限于初级产品,出口高端技术和服务更有利于提升国力。”
段进宇表示,高铁是个很庞大的项目,其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行动。“目前来看,城市交通和高铁的衔接非常差,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铁效应的发挥。”因此,高铁需要改进的是如何提高乘客从城市的一点到另一城市的某一点的效率,这一关结目前少有人关心,却是核心问题。
陈艳艳也认为,未来高铁发展应集中在市区交通与高铁有效接泊方面。“高铁和城市内部交通衔接应该更紧密,目前看似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但是出了高铁之后时间成本仍然很高,因此主要还是接泊的问题。”
对于高铁未来的发展,受访者希望“降低票价”(46.5%),还应“把边远地区都规划进来”(13.8%),并“提高安全系数”(8.9%)、“加快铺设速度”(8.0%),“进一步提速”(7.8%)。也有人希望高铁“有力支撑国防”(3.2%),“尽量保证普通铁路的客运专线”(3.1%)和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