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预防针
期末将至,不少班主任都开始着手给学生写期末评语了。让一些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头疼的是,这段时间屡有家长来打招呼,希望能将孩子的评语写得好一点,因为马上就要“小升初”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班主任会在评语里指出孩子的缺点,本来家长也不以为意。但到了眼下的节骨眼儿上,有家长觉得,“要是老师评语又写上‘希望遵守纪律’等,虽然言辞还委婉,但让初中负责面试的老师看了,该怎么想啊?”于是家长们纷纷给老师打起了“预防针”,恳请老师手下留情,把以往的评语改得“好看一点儿”,“缺点、希望就不要写了”。更有甚者,还会要求老师把原本是“合格”的成绩改为“优秀”。
“小升初”竞争激烈,因此提前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家长的这个初衷可以理解。但换个角度想想,为了一个看似“重要”的目标文过饰非,缺点可以不说,不好的成绩可以涂抹掉,这样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会怎么想?
无憾的订制信
传统期末评语因为篇幅有限,用词用语都很笼统,思想品德如何、学习成绩如何、行为习惯如何,先是说一堆套话,然后再很委婉地针对孩子弱点,提点下学期的要求。
然而杭州市某小学的周老师,却尝试着给学生写那种像信一样的期末评语,把平时自己对学生的细微观察和情绪感受都写了出来。“太经典了!”有家长对着信感叹。而那些从前对老师的评语只瞄一眼的学生,则破天荒地认认真真读完了全文,周老师信里写的那些小毛病,他们也感触很深,发自内心地希望改正。
这几年,期末评语开始主打温情牌,不再是“大而全”的概括,而是具有针对性的“私人定制”。这不仅要求老师对学生多关心、多关注,而且每篇都上千字的评语在期末阶段集中完成,也确实是不小的工作量。但时隔多年再拿出来看,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这样的交流都是一笔财富。
无效的贴标签
热爱祖国、乐于助人、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学习勤奋,事实证明这样的评语早就过时了。但据媒体报道,重庆某小学的学生接到的期末评价同样让他们一头雾水。
“你性格活泼可爱,待人热情大方,就像冬日里的腊梅花一样招人喜爱……”“一双黑亮的眼睛,无处不显露着你的机灵……”读着手中这三五行评语,家长纷纷面露尴尬:这说的是我们家孩子吗?记者采访发现,学生的期末评语大致可归纳为“文采飞扬”和“千篇一律”两个方向。有家长认为,不爱说话的孩子被老师评价为热情大方,这样的乌龙只能说明老师的评语华而不实,没能真实反映孩子在校期间的情况。
期末评语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一次难得的一对一交流机会,因此它也应符合所有交流方式必需的要素:诚恳、真实、不敷衍、有建设性。作为老师,要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的成年人来尊重,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说教和贴标签。写评语的态度,往往比纸面上的文字更能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