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熬到头了!”今年元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青年教师王贤慧和妻子结束了10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一家人真正团圆在了一起,“从此再不用盼星期五了”。
在甘肃临夏的基层教师队伍中,有一批“园丁夫妻”,他们双双扎根三尺讲台,守护着一方学子,却因工作常年两地分居,舍小家顾大家,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多年来,这些教师夫妻一直有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星期五情结”:每周的这一天,他们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虽然也尝试过将工作调在一起,但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大伙儿都发现跨县调动比登天还难”。王贤慧说。
让这些两地分居教师夫妇做梦都没想到的是,2014年伊始,临夏出台的一项政策,彻底结束了他们的“牛郎织女”生活。日前,临夏州正式下发文件,公布了对149人,涉及149个两地分居教师家庭的跨县市调动决定。王贤慧和妻子郭素琴就是其中的一对。
夫妻二人大学时开始恋爱,毕业后,家在陇南武都的郭素琴来到了王贤慧的家乡临夏州。参加当年全州教师招考后,王贤慧被分配在了临夏县,郭素琴则去了接收外地户籍考生的东乡族自治县,开始了10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由于课程任务重,郭素琴经常周五下午才能动身回家。因为学校所在的东乡县河滩镇没有到临夏县的直达班车,她只得先搭车到市里,再换乘车回临夏县的家。每次到家时,都已天黑。
在东乡县,郭素琴举目无亲,讲台、办公室和卧室是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最刻骨铭心的,是怀孕的时候,身边没一个人照料,而且住的是十几个人的大通铺,整夜都休息不好。孩子出生后,她在家呆了5个月,就重回讲台。从此,每周只能陪一天孩子,有时学校连续几周周末都有安排,这个年轻的母亲大半个月也见不上孩子一面。
“欣喜和泪水全融在了对星期五的等待中。”对郭素琴来说,“星期五”意味着能感受到家的踏实和温暖,可以抱着孩子讲故事,给丈夫做一顿饭,替年迈的公婆料理家务……
同样有着“星期五情结”的,还有青年教师张乾夫妇。张乾2004年大学毕业,参加临夏州的教师招考,被分配在积石山县的偏远农村学校,“每周都盼着星期五,能回去跟家人团圆。”
张乾的妻子也是一名教师,但在距积石山县100公里外的临夏县工作。自结婚起,这对夫妇就只有周末才见面,平时只能电话诉衷肠。后来张乾夫妇有了孩子,但作为的父亲的他平时只能在电话中哄哄孩子,或通过视频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家里家外也只有爱人一人操持。
小两口曾不止一次想把工作调在一起,可一打听才知道,跨县调动工作得经过州、县12个部门,“无门无路”的夫妻俩无可奈何,只能作罢。
临夏州委书记周强发现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了这些常年两地分居教师夫妻的情况,“他们献身基础教育事业却牺牲了自己的家庭,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他们安心工作,也影响了家庭的团结幸福。”
2013年5月,临夏州委、州政府决定对全州教师中夫妻双方在不同县(市)任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并在教师自愿的前提下,出台相关办法,着手解决教师两地分居问题,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摸底后不久,关于解决异地分居教师的通知下发,张乾都不相信能遇到这样的好事,“不敢相信是真的,当初写调动申请,都只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随便交了一份,大家都知道跨县市调动工作可没那么简单,不是写申请就能解决的事。”张乾说。
可临近2014年元旦时候,临夏州异地分居教师调动落实的消息忽然传来,公布了对149个异地分居教师家庭的跨县市调动决定。张乾夫妇“榜上有名”。
这两天,张乾离开积石山县,来到了爱人和两岁的孩子身边,等待县上给他们分配新的工作岗位;郭素琴也办完手续,告别了东乡县第三中学回到临夏。毕业随夫来到临夏10年后,她和丈夫今年真正生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