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体会是,第一,只有深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才能体现共青团的组织特性。在微博上面我们发现青年在哪里,找到青年的需求,解决青年的问题,进而把青年对学校的意见汇集起来。这个貌似是我们平常经常做的工作,但却是在帮助维护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发挥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自然而然获得学校党委的全力支持。
第二,只有契合青年学生的需求,才能体现共青团的实际作为。我们在思想引导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交集理论:在两个群体没有交集的时候,单靠魅力其实引导力是有限的;如果有了小小交集,那么它的引导力就变大了;当他交集变得越猛,那么这时候引导力是最大的。微博因为影响力大、互动性强,青年学生都喜欢使用微博。共青团使用微博自然与学生有了交集,所以就有了强大的吸引力。
第三,只有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才能破解共青团工作困局。学生是一个柱子,共青团是一个柱子,微博也是一个柱子,学校职能部门也是一个柱子。通过四个柱子,我们完成了搭台唱戏的过程。管理学上还有一句名言:加强管理不如增强互补,增强互补不如增进参与。
第四,只有深入服务广大的青年,才能提升共青团干部的素质。一个团委书记每天回复学生的私信十几条,一年下来就能回答几千个问题。共青团的影响力很多时候就是靠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不要想靠一个组织一个活动就影响什么范围。
第五,只有全面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才能找准共青团的工作方向。中国大学出现的新媒体可分成五个阶段,一是1995年以水木清华BBS为代表的电子公告板,第二是1999年在中国出现的腾讯QQ,2002年出现的博客和QQ空间的日志,还有2004年的手机报、2009年的微博,2010年的微信。如果按照这种代际的递进,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每个代际大概3.8年。2013年出现的易信,三个月用户突破3800万,还有现在QQ上的微视。现在新的技术比较多,它非常需要市场的检验。我们共青团所要做得就是,努力研究和研判,占领下一个新媒体的制高点,用我们的热情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