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依旧是国务院新一年工作布局的“当头炮”。
1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会议的首项议程依旧是简政放权。会议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理并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再次取消和下放70项行政审批事项。李克强在会上首次提出,要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逐步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事实上,履新之初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工作的“当头炮”就是简政放权。2013年3月17日,刚刚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第一次“亮相”时就庄严承诺: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1/3。一天后,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主题便是研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此后的10个多月里,国务院先后9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先后分三批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政府自上而下“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举措,换来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的迸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猛增,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和市场活力。
而市场活力的持续释放,进一步带动了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和稳中向好。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之初,正面临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形势向下压力骤增。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一度跌至两年来新低,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甚至预测,中国经济有可能“硬着陆”。但近期综合数据显示,社会用电量、货运量、工业增加值、PPI指数等指标均表现不俗,2013年,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已成定局。
英国路透社日前评论称,2013年中国政府强力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抑制经济下滑“功不可没”。美国《纽约时报》认为:“改革将加强创新活力、培育中产阶层,让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更具实力的竞争者。”
在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简政放权作为宏观调控的“当头炮”和发展的“主动力”,大大加强了市场热情,稳定了市场预期,对经济稳中向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充分发挥这一“关键作用”,过去一年,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简政放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强调,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政府要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他多次告诫各级政府官员:“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为确保改革落到实处,2013年5月和11月,李克强两次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在基层调研中,他也有意选择考察相关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改革在经济末梢的落实情况。
在一次讲话中,他曾指出一些地方、部门的改革“干货太少”,只下放复杂的、管理责任大的审批事项,却仍把“含金量”高的事项攥在手里。
英国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就此简明扼要地评论道:“中国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李克强曾以一组形象的比喻阐释他理想中的政府角色。他说,政府不能当“司机”,直接开车上路,而是要管好服务企业的“路灯”,管好把守规则的“红绿灯”,还要当好监管秩序的“警察”。
他在8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再次强调,要推进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促进规范管理,接受社会监督,给市场以稳定、透明的预期,切实防止边减边增、明减暗增。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要堵住“偏门”,消除审批事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今后也不得在法律法规之外设立面向社会公众的审批事项。同时,要改变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做到“放”、“管”结合。
有分析人士评论,从2013年第一次总理记者会,到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再到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三个“第一次”,简政放权自始自终都是“当头炮”,从中可以一窥新一届中央政府“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