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58%受访者认为本地节庆比以往更节俭

民众认为节庆活动应杜绝浪费、公开经费、传承文化

本报记者 王聪聪 实习生 吴林峰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10日   05 版)

    举办节庆活动,公众最厌恶哪些问题?浪费社会资源和财富(82.7%);追求政绩,急功近利(80.9%);过多过滥,千篇一律(70.7%)排名前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示,节庆活动最重要的是给老百姓更多参与机会,更多考虑他们的需要,才能回归节庆的本源——老百姓高不高兴。而现在一些地方的节庆活动过多从经济或者政绩方面考量,办出来的活动就会缺乏文化内涵,脱离实际。

    每年秋季至岁末是各地举办节庆活动的高峰期。2013年,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节俭办会精神下,节庆活动有何变化?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08人参与),65.5%的受访者感觉当地的节庆活动少了,20.5%的人感觉和原来一样,7.4%的人感觉多了,6.7%的人表示“不好说”。58.0%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节庆活动比以往更节俭了,19.4%的人表示和原来一样,10.0%的人感觉更浪费了,12.6%的人表示“不好说”。

    “老百姓还是喜欢实惠、少折腾的节庆活动”

    在北京从事演出相关工作的汤福华,去年以来的演出活动少了很多,“因为庆典比以前少,特别是晚会大幅削减”。不过,一些办得好的节庆活动群众自发参与的情况更多了。他举例说,2013年香山红叶文化节政府并没有大规模宣传,但一个周末就去了10万人。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某国企职工吴飞发现,当地节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很大变化。“以前一办节,动不动就放礼花,开销大、不安全,还污染环境。现在不仅横幅等装饰物少了,也更讲究民众的体验”。据他介绍,酉阳2009年万人同跳摆手舞,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都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虽然那两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酉阳旅游业的发展,但参加人员主要是中小学师生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开销也很大,比如需要统一置备民族服装、乡镇人员往来需要路费和食宿。2013年摆手舞活动的规模小多了,以举办比赛的形式,设置一定的奖金,也欢迎其他地区的土家族人参与,“老百姓还是喜欢这样实惠、少折腾的节庆活动,还能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中国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彭新良指出,2013年的节庆活动有三大不同:第一,节庆活动急剧减少,很多地方在大规模清查违规节庆活动。第二,节庆活动形式变化,厉行节俭。根据“八项规定”精神,很多地方大规模压缩节庆活动开支,尤其体现在开幕式和晚会的简化上。这一方面减少了形式主义,节约了财政资金;另一方面也促使节庆活动逐渐回归本真。第三,一些地方在观望,或者出现“一刀切”的情况。一些地方领导可能“吃不透”中央的精神,叫停了一些持续多年、得到老百姓认可的特色节庆活动,这是地方文化的损失。

    不少节庆活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逢五易死”

    说起当地有名的节庆活动,安徽马鞍山市民李慧超脱口而出——国际吟诗节,这是为纪念诗人李白而在每年秋季举办的节庆活动,据说有世界各地的人来参加。然而他对这个节日的了解仅限于此,他从来没去过,因为总觉得活动内容和普通人没多大关系。“节庆活动应该是全民的活动。如果百姓参与度不高,是不是存在浪费社会资源的问题?政府办节庆的初衷是好的,想扩大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公民品味。但是,究竟能不能达到效果?”

    调查显示,32.3%的人参加过本地的节庆活动,65.4%的人没参加过,其余2.3%的人表示“不好说”。

    举办节庆活动,公众最厌恶哪些问题?浪费社会资源和财富(82.7%);追求政绩,急功近利(80.9%);过多过滥,千篇一律(70.7%)排名前三。接下来包括:文化内涵少(58.2%);没有严格的预算与监管(54.1%);民众参与少(51%);商业味道太浓(50.8%);没有严密的科学论证(31.5%)等。

    彭新良在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调研统计中发现,不少地方节庆活动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逢五易死”。因为领导班子换届,一些活动又没有群众基础,所以一般办不到第五届。这说明当前节庆活动面临三个困境:一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干预节庆活动。节庆活动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指导,但是节庆从本质上来说是老百姓的事,活动的具体安排,如活动形式、举行时间、参与人数,完全可以由老百姓和民间组织决定;二是一些节庆是人造节,缺乏地方特色与内涵。比如,攀上一个古人就办个节,明明不盛产龙虾的地方也办起了龙虾节;三是行业组织以及节庆活动评价体系缺乏。一些地方总能找出办节的理由,但因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很难确定这些节到底该不该办、效果怎么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示,节庆活动最重要的是给老百姓更多参与的机会,更多考虑他们的需要,才能回归节庆的本源——老百姓高不高兴。而现在一些地方的节庆活动过多从经济或者政绩方面考量,办出来的活动就会缺乏文化内涵,脱离实际。

    72.1%的受访者赞成政府举办节庆活动先开听证会

    家在广东东莞的台湾同胞许文琼,在大陆生活了十几年,她很怀念台湾的节庆活动。比如在天行宫庙会期间,附近的居民会一起发喜糖、发平安符、洒米酒以祈福,还会演上3天的歌仔戏,热闹非凡。她的外婆参加这个庙会活动几十年了。她感觉“节庆活动有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将人们联系起来,所以大家都积极参与”。而且,在节庆活动里没有官员和群众之分,就是大家在一起欢乐。她建议,大陆的节庆活动应该更亲民,要有创意和温情,这样的节庆活动才能办得长久。

    调查中,72.1%的受访者赞成政府举办节庆活动先开听证会,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把节庆真正还给群众;11.8%的人持相反态度,16.1%的人表示“不好说”。

    在萧放看来,举办节庆活动前开听证会,老百姓才会觉得节庆活动是他们意见的表现,而不是领导的政绩手段或者企业家的经济游戏。他认为,好的节庆活动,要有传统和群众基础,符合地方群众的情感和精神需要,老百姓、当地政府、商家都能从中受益。节庆活动最重要的是社会意义,但节庆和商业分不开。因为节庆本来就聚拢人气,有人气的地方就有消费需求。只要把节庆活动做好了,商业利润也就随之而来。   

    彭新良表示,好的节庆活动,首先要符合当地的文化特性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盲目跟风。在运作方面,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最好的模式是政府指导、社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三者结合,确保节庆活动良性循环。此外,尤其要注意群众基础,没有当地老百姓的参与,什么节都是虚的,只能劳民伤财。因此,一定要设计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老百姓能够参与、愿意参与并且能有所得。在新的节庆活动立项之初,应进行充分论证,倾听相关专家和群众的意见,确保节庆活动不是当地领导“拍脑袋”的产物。

    节庆活动应该怎么办?78.0%的受访者首选“杜绝铺张浪费、劳民伤财”,69.1%的受访者建议“活动预算、花销与收益及时向公众公开并接受审计”,65.7%的受访者希望“体现本地文化特色、传承民俗”。其他建议还有民众是否满意成为主要衡量标准(55.9%);选择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41.5%);活动可持续,时间相对固定(30.3%);通过文化活动扩大本地知名度,吸引投资(22%)等。

    公众希望本地的节庆活动体现出哪些特点?调查显示“民众广泛参与”(74.0%)、“文化内涵丰富”(64.2%)、“民族特色突出”(50%)排在前三位。接下来分别是重视欢乐体验(36.3%)、更多民办活动(36.0%)、节庆活动创新(26.6%)、品牌意识明确(16.5%)等。

6位唐山市民手拉手救出3名落水大学生
张艺谋夫妇超生被罚748万余元
青岛中石化爆炸事故被认定为责任事故
中科院开辟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讴歌中国梦 传递正能量
团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
梦想需要坚持
58%受访者认为本地节庆比以往更节俭
怨禁令严苛准备离职,别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