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如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确立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发展方向。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到“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这种超越历史、顺应时代的宏伟蓝图,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党委政府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因为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它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寄托着亿万个家庭的殷切希望。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民生教育,只有抓好了民生教育就办好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大业。
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创建于1951年,是全县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该校自2010年开始,用了仅仅四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一所全新的“温县第一高级中学”,使之成为了享誉河南乃至全国的教育品牌。当我们来到这所学校,看到这里的变化令人惊叹,从投入到建设,从基础到内涵,从校容到校风,从管理到育人,从教学到质量,无不体现着温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记述着这所学校的管理之道和志存高远。
古人云:“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学校走什么路?培养什么人?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才能实现高处着陆。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就是这样一所不断攀登教育高峰的典范。近几年,该校在建新校区的同时,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新校建设,谱写了一曲“办以人民为中心教育”的赞歌,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四年实现了“四级跳”,创造了温县一中教育发展的奇迹。
透过这些成绩的背后,温县一中到底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育人之路呢?让我们探寻该校的“党以重教为先、校以强教为本、师以德教为魂、学以优教为根”的秘诀——
一、党以重教为先:“输血要硬,造血更强”
走进河南省温县,谈起教育发展,人们都会对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的做法深表赞誉。特别是县里“输血要硬、造血更强”的教育举措,不仅使全县的教育实现了均衡发展,还使得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步入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一所享誉中原的响亮教育品牌。
——“尊师重教”为一中发展奠基。温县一中的新校区建设启动于2010年,它是县委、县政府的大举措,也是历届县领导班子努力解决的大事之一。县里为什么下大气力启动一中建设工程?因为“尊师重教”是这个县的优良传统,“发展优先教育,建设优先学校,资金优先拨付,决策优先研究,队伍优先补给,待遇优先落实”一直是这个县重视教育的大政方针。多年来,从温县一中走出的两院院士就有5名,还有一大批工作在全国各条战线的英才。所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策建设新一中,从更深的层面讲,是鼎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
进入新世纪后,原一中受历史条件限制,校区生存空间小、硬件设施差,制约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已不适应人民群众的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2009年10月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决定:先期投资1.5亿元,启动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易地建设一所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准,堪称国内、省内一流的现代化高级中学,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惠民十件实事之一。
——“倾情厚爱”为一中建设导航。工程启动后,县委县政府拿出了县城中最好的“风水宝地”。从土地协调到部门联动、从图纸设计到项目立项、从资金运作到工程招标,都倾注了县领导的心血与智慧。县委领导多次深入学校现场办公,解决学校的建设所需。特别是,在县财力有限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挤出有限的财力,对新校区建设给予资金、物资、人力上的支持,为新一中的建设保驾护航。
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温县一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占地近300亩的现代化新一中拔地而起。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布局合理;“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三大板块遥相呼应;内部设施:微机培训中心、可视语音室、电子阅览室、电子琴房、多媒体教学控制中心、多媒体教室等一应俱全;校园网与远程教育网实现了教育信息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校软硬件设施等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了“环境更优美、设施更先进、功能更齐全、质量更一流”的发展目标。
——“靓丽校园”为一中未来扬帆。2013年6月,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4000多名师生喜气洋洋地走进了新校园,使用着最好的教育教学设施,接受着最为优越的教育,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校园中,道路两旁榕树挺拔、横幅招展;校门前,一座雕栏的“步禅桥”横跨河间,桥上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4根圆柱,直顶苍穹,预示着学子将在这里放飞梦想、成为国家的栋梁。
走进校园,广场中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地面上用大理石镶嵌的“太极图”,彰显着“刚柔并济”的育人思想。广场两侧“教师楼”和教学楼鳞次栉比,迎面是高档的“学生公寓”;再往里便是可供几千人就餐的“学生餐厅”……环顾整个校园,楼宇生辉、绿树迎风、蔚为壮观。整个建筑均采用红白相间的“桃李红”为主色调,红色如桃李绽放,白色似梨花堆雪,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走进教学楼,一条标语格外引人瞩目:“面对家长的重托,除了责任就是使命;面对学生的期盼,除了爱心就是奉献。”道路旁、楼厅内到处可见“星级教师”、“星级班主任”、“希望之星”、“进步之星”的照片;“校长信箱”、“知心姐姐信箱”,在学生与学校中建起了一座温馨的桥梁。
走进各年级,门口都悬挂着年级及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公示栏;就连各年级管理公示栏里,除了有当天的工作情况、好人好事外,还有人生寄语、励志名言。这些都成为了师生学习、工作、人生启示的良师益友。
现在,温县一中的全体师生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充分发挥着新一中强大的“造血功能”,不断吸纳着新鲜血液,为放飞更多的希望与梦想,躬耕教海、开拓进取、奋勇前行……
二、校以强教为本:“基础要硬、品牌更强”
一所好的学校就是一个好的品牌。2009年9月,以朱瑞晨校长为领导核心的集体挑起了一中创新发展的大梁,响亮地提出了“倾下牛马劲、再跃龙虎墙”的发展目标。四年间,这所学校紧紧围绕“抓住了高一,就抓住了高中;抓住了高二,就抓住了高考;抓住了高三,就抓住了人生”的治学新理念,狠抓学校纪律,严格教学管理,创新课堂教学,完善运行机制,凝聚师生合力,兑现了“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学校管理、发展“两翼齐飞”的新局面。
——用实干说话,让每一名学子都闪闪发光。为进一步夯实“校以强教为本”的基础,学校针对2009级生源知识基础差的实际,一方面抓好新校区建设,一方面凝心聚智抓教学。每天,当天际间还闪烁着星辰,学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全体教师便早早到校,巡回于教学楼、各个教室和学生中。学校还实行每周一考、一周一评、一周一次学科分析会,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尤其是针对高三学生,学校更是厚爱有加,选派精兵强将,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跟踪教育。学校还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让优生更优、让中间生充满斗志、让踩线生绝不放弃、让术科生双过线”的育人模式,为学生“再跨龙虎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主管教学副校长张国运的笔记本,从班级老师到任课班主任、从年级组长到学科组长,从学生成绩到优秀生排名、从学困生帮扶到家校育人,都充分体现了这所学校“真抓实干、点石成金”的育人效果。
——用数字说话,让每个小数点都富有活力。有人说数字是枯燥的,而在温县一中每个数字都充满了灵动。四年间,全校师生用一组组数字铸就了学校的品牌。具有本土特色的太极拳,获河南省青年组、少年组前三名中的42个奖项;四年来,学校体音美特长生参加高考文化艺术双过线达542人,被全国各类艺术院校录取,百余名特长生还走向了重点院校,圆梦象牙塔;2011年高考理科包揽了焦作市前5名,文科全市前5名中占两名;2012年高考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占4名;2013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比2012年翻了一番还多,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占6名,前50名中占23名。
透过这些数字的背后,该校每月底都有校长、主任负责组织各项检查评比量化、评教评学、成绩评价。行政教辅人员根据本人的月工作清单,由负责教学的中层领导进行量化打分,办公室提供月考勤数据,教科处负责量化排名、进行汇总、统一下发,随时掌握数据变化。就连教师的教学实绩、学生成绩、班级管理、星级评选、校园环境等都变成了有据可考的数据,纳入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用制度说话,让每条规章都释放正能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为夯实基础,温县一中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教职工月综合考评数据上报制度》、《教学成绩评价方案》、《周周清选择题优秀试题评选方案》、《国家助学金发放方案》、《星级教师评选办法》、《全市统考及期中、期末考试优秀师生奖励方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标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评选方案》等十几项规章制度。
在这些规章中,既有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也有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限;既有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也有对学生的量化考核;既有对学生的表彰奖励,也有对教师子女的厚爱;既有对教师的综合考评,也有对教育质量的全面评判。总之,温县一中用制度推进了学校的创新发展,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2年高考,温县一中实现了低进高出,一本上线人数再创新高。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占4名。消息传来,全校师生欢呼雀跃。县领导对一中全体教职员工给予了嘉奖;当地群众再一次为一中的崛起竖起了大拇指;社会贤达、企业老板也在学校设立了“教师奖励基金”、“学生奖励基金”助推学校的发展;教师们笑了,他们用满腔的热血与汗水,浇灌了满园春色、收获了累累硕果。
学校连续四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跨入了焦作市和全省的名校行列,成为了温县及周边县市百姓心中的品牌学校。
三、师以德教为魂:“作风要硬、精神更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面对社会各界的褒奖,温县一中没有在成绩面前就此止步,而是以冷静的思维审视学校的发展与未来。领导班子认为,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为一中建造了这么好的学校,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管好用好发展好。要想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建立一支“作风要硬、精神更强”的师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风要硬”向更高的目标进发。近年来,学校在“务实、创新、卓越”的一中精神引领下,以“立师德、强师风、铸师魂”的工作作风,向更高的目标挺进。据学校领导讲,从老校区的半封闭管理到新校区的全封闭式管理,对全体教师是个新课题、新挑战、新考验。为让孩子健康成长,教师们比以前来的更早、走的更晚、操的心更多、压力也更大。有的老教师工作了三、四十年,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默默地为一中的发展辛勤耕耘,为学校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夏振高,一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全国优秀教师”,至今仍坚守在教学一线,他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精心教学、精心育人、精心育好人。”夏老师说,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不能落伍,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还很年轻,时刻都在点拨迸发着他们的梦想……据学校领导讲,夏老师所教的班每年都能考出好成绩,在历年焦作市高考统计中,全市前10名的学生有6名都出自他的班级。
什么是“师以德教为魂”?什么又是“作风要硬、精神更强”的师德师风?像夏老师这样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朱海港就是师生们公认的“状元班主任”,由他独创的“看、练、议、听、忆”五字教学法,使一大批学子实现了人生梦想。2011年高考,他教的班全部通过了二本线,在当年焦作市前5名的学生中有4名是他培育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温县一中创造了一种奇迹,放飞了无数梦想。
——“严慈并济”学校是个大家庭。事实也正像学校领导说的那样,就是这支勤奋敬业、精湛高效的师资队伍,在学校实现整体搬迁后,更是严慈并济,实施亲情化管理,保证了每一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夯实了“素质要硬,应试更强”的基础。
走进学生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管理确实很严,但又充满了慈爱。学生“十不准”、纪律“四大抓”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期间严禁抽烟喝酒上网、服饰着装整洁、严格就寝纪律等等;学生们普遍认为,这不是严,是规范我们人生最起码的常识和做人的准则。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座谈中,有的学生说,走进温县一中的学子都是幸福的。学校为了让我们吃的放心、住的舒心、学的开心、父母放心,还专门在每栋宿舍入口处配备了公用免费电话,24小时可进行通讯联系;各楼层安装了开水器,全天免费供应开水。为每个寝室除了安装空调外还专门为我们安装了签到机,每天就寝后,我们的父母都会收到一条温馨的手机短信:“您的孩子已经走进寝室,敬请放心!”
为保证同学们的安全,学校每天晚上还安排12名班主任及10名教师进行值班查寝,配合寝管员进行日常管理工作,24小时进行全天候服务。这些严慈并济的亲情关怀,使学生倍感温暖,充满了幸福与快乐!“鹏程只待腾飞日,长风破浪会有时。”同学们这样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感情留人”汇聚智慧再攀高峰。近几年,由于发展需要,一中在全国各知名师范类高校招聘了百余名青年教师,考虑到这些教师远离家人,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学校领导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千方百计为教师住房问题提供解决渠道。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每年的教师节期间,学校还会为所有在校师生办理校方责任险,并送上健康体检卡,为教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尤其是在关心教师成长方面,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在福利待遇、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等,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关心;每逢教师遇到红白喜事以及生病、生日等情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尽可能到现场祝贺或慰问,真正做到全校一家人,干部和教师零距离。
为检验一中的工作作风是否做到了“作风要硬、精神更强”。县领导始终把一中的事情放在心上,多次到一中现场调研、给予厚爱。有时,白天工作忙,县领导深夜还牵挂着一中的校园安全问题,多次到学校悄然察看才能放心。当领导看到学校井井有条、干部教师深夜仍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工作岗位时,更是充满了由衷的喜悦,被他们务实的工作作风所感动……
四、学以优教为根:“素质要硬、应试更强”
随着一中知名度、美誉度的直线攀升,很多学生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一中就等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从高一到高三的学生都普遍认为,“能进一中是他们的梦想”。许多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母校:自从走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离我们的梦想就越来越近了!因为这里是我们人生起步的地方,是我们绽放理想的殿堂。
——课堂知识点周周清,“根在课堂”助发展,无缝对接育新人。近年来,温县一中为实现新的突破,创新性地总结出“课堂知识点周周清”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要求各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对小组其他成员肩负“连带责任”,督促大家共同努力、互帮互助;另一方面要求任课老师每周从课本例题、同步训练题等资料中选编两套试卷,内容囊括本周所有教学重点。对学生考试情况,以及任课教师在人与人、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分别进行分析点评,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扎实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所有试卷装订成册,使其成为含金量最大的“自编同步考题”,为每位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周学校都要召开教师会、学科组教师碰头会、备课组长会、全体班主任例会等,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研究、探讨解决办法;校长和中层以上领导每周至少进课堂听3~5节课,要求任课教师每周互相听、评课,确保学校从校领导到教师,都能“根在课堂”。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听课教研员,检查教师上课情况,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听评课,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教师实现了无缝隙教学,学生实现了无缝隙对接,领导实现了无缝隙指导,知识实现了无缝隙传授。确保了全体师生“根在课堂”,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生点评教师试卷,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强化的是责任功能。让学生给教师的试卷挑毛病、评优劣,这是温县一中的又一创新。这种方法既对学生是一个考验,也对教师的责任是一大检验。因为学生要评判好教师的试卷,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水平,才能完成这一评判任务。反过来,教师所出的试卷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首先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完整性;还要衡量教师的责任程度,是否做到了精心教学、潜心育人。一张试卷两大收效,一头挑起的是教师的神圣责任;一头检验的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
为了避免教师出考题时的敷衍现象,学校还拿出“杀手锏”:由学生对教师所出考卷进行“综合评价”,按好评率对试卷进行优差排名,实行奖优罚劣。实践证明,“学生评教师试卷”的做法,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市里每年的统考中,化学教研组评卷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每次高考中都能考出优异的成绩,频频出现高分优秀学生。“素质要硬、应试更强”的育人举措,在学生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既培优育强,又“因人制宜”,做的是精准教育,要的是人人成才。学生“良莠不齐”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既琢璞磨玉,又加强学困生的培养,实现精准教育的百花齐放。
对尖子生:学校随时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学生向名牌学校冲刺,实行任课教师承包责任制;对希望生:进行弱科辅导,做到补态度、补方法、补知识、补能量、补梦想;对学困生:进行信心教育、跟踪教育和动态培养;对术科生:分年级安排专职教师加强专业指导,并发挥温县作为太极拳发源地这一优势,加强课余培训,使一大批术科生走进理想的大学。
近四年高考,该校仅艺术类学生参加高考,文化专业双过线人数就达到了542余人,被重点艺术类院校录取百余人,使学校的特色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
——老师与学生同考,考的是真功夫,练的是真水平。实行“师生同考”是温县一中的绝招和最大的看点。在这所学校“素质要硬、应试要强”不是喊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这种同台竞技的教育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同样要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
温县一中为什么要老师与学生同考?校长朱瑞晨认为,“师生同考是把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连最起码的专业素质都不具备,或者综合素质不够好,基本功不够扎实,就不可能教出好成绩,更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最为优质的教育;学生也不可能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素质要硬、应试要强’就成了一句空话。”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常规管理考核领导小组”,监管制度运行。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参加月考,还要参加期中、期末考试和业务水平测试。考试后,学校对教师成绩进行综合排名,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成绩差者写出质量分析,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学生与教师、教学与收获、素质与能力、知识与水平、临战与决战多业并举、全面丰收。
——学生点评教师,点的是硬道理,晾的是“真家底”。在温县一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学生每个月都要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任课老师进行满意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列为“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评选的条件之一。
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还结合任课教师的日常工作、教学管理等情况,对教师进行综合排名,名次靠前者给予表彰,排名倒数者,进行诫勉谈话。由学生点评教师的这种做法,学生点的是硬邦邦的道理,教师晾的是实实在在的家底。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知识的收获者,既是一杆称,又是定盘星。
解密学生为什么敢于点评老师?同学们都脱口而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天候育人”让我们磨炼成钢;从领导到教师,清晨陪读、晚上跟读、课堂导读、课外引读、活动共读、探究互读、疑难点读、假日醒读,让我们的“素质更硬、应试更强”……
——教师享受“星级”待遇,树立的是形象,代表的是一中。在温县一中各种“教学之星”评选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学校每月对教师进行考核,把考核成绩系统化,并与职称晋级、评优评先挂钩。如果教师评上8颗星,学校将给予副校长待遇,退休后仍继续享受。在综合评价中,对优秀教师、班主任及年级长,参考学生在全市统考中的排名予以奖励。
这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一大批优秀学子实现了人生梦想。2013年,高二年级在河南省学业水平考试中,数学、物理、政治3个学科合格率达到了100%,其它6个学科合格率达到99.68%,创造了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教育发展的神话,达标率在焦作市也是屈指可数。仅近三年,高考成绩在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占了17人,一本上线人数三年内增长了154人,二本增长了265人,创造了学校发展史上新的辉煌。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温县一中创造的教育发展佳话。2013年5月,焦作市委领导到学校进行教育调研,对学校的创新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要求全市同类学校学习一中的经验;10月,郑州大学、长安大学优秀生源培养基地又先后落户该校;11月全省50多所高中的教育同仁云集一中,参加了2013~2014学年豫东豫北十校联考总结交流会,对温县第一高级中学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探讨……
如何评述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所取得的成就?总结温县“校以强教为本 师以德教为魂”的思想内涵?“四年浇得桃李放,四载博得满堂彩”、“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相信自己终能创造奇迹”,这就是对温县一中的最好总结。学校先后荣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师德师风先进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党以重教为先、校以强教为本、师以德教为魂、学以优教为根”,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人赞誉的教育品牌,一个创造奇迹的育人摇篮,一个放飞梦想的教育殿堂——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深深地植根于温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宏火 海霞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