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新闻眼

林衍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15日   09 版)

    来自一个“计生模范市”的声音

    这里从1971年开始便尝试只生一个,比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早了整整11年。这里是四川什邡,中国最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县级市。先行者的成果在一些细节里显现——人口计生局的陈列室里有1979年的获奖证书,那是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签名的“国务院嘉奖令”。据介绍,成为“计生模范市”的这些年,什邡少生了40多万人,相当于整座城市如今的常住人口数量。

    如今,中央确定“单独”二胎政策,引发举国关注。背景中,有人口红利拐点是否已到来的讨论,也有中国人口大环境的变化,但在关乎人口政策的探讨中,似乎缺乏一种视角,从一个具体的中国样本出发,考察现状,镜鉴未来。近来,有媒体做了颇有先验性的尝试,他们回到什邡,以更具有先验性的眼光观察这座城市,观察它的成功与教训,前进与停滞。

    在这里,在册登记中年龄最大的独生子女父母已经74岁。全市60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8.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9%。老龄化提前到来,什邡正在面对许多崭新的社会管理命题,最直接的,是家庭养老问题与社会养老问题的双重压力,更远一点的忧虑则是,经济发展是否会后继乏力?

    人口政策关乎国计民生,对于什邡的观察不该止于媒体,流于表面。该市一位副市长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判断尤其值得重视:“什邡是中国计生工作的一个缩影,因为计生抓得好、抓得早,因此比较早出现老龄化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我们才有,必须在较高的层面关注,提前作出调整。” 

    来自160万农村劳动力的声音

    人从哪里来?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下,四川省“农业大市”眉山遭遇着现实困惑。

    如果一切如计划般顺利,到2016年,眉山将有56.8万农村居民完成向城镇居民的转变。然而,在眉山市政府用近两个月时间完成的一项覆盖160多万农村劳动力的普查中,却只有10多万人有意搬到城镇居住。

    这调研结果令人尴尬却富有内涵。观察眉山,有助于我们思考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的城镇化进程。

    首先,留,是否因为走不进去?眉山市下辖的农业大县仁寿在调查报告中就明确写到:“我县农民目前的经济收入,还没有能力向城市居民转变。”如果以家庭经营性收入(农业收入)计算,一个农户攒齐进城买房的钱需要64年。

    其次,真走,又能不能留下?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人均“农民落户转为市民”的福利成本8万元计算,如果以单年转移14.2万人为目标,公共财政支出就要增加113.6亿元,这几乎相当于眉山市全年的财政收入。

    更切实的问题是,留下,城市又能否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帮助其完成就业?在眉山境内的两块开发区,在规划中的居住人口分别是20万和15万人,而现在,真正的入住者均只有3万人。

    无疑,城镇化必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在这一过程中,眉山160多万农村劳动力的声音不该被遗忘。长时间以来,他们大多以受益者的身份出现在种种大政方针的蓝图里,而他们的切肤体验却不同程度地被忽视。殊不知,这种体验背后有温度、有痛楚,也有智慧,它值得被珍视,并纳入政策层面的考量。

    来自北大社会学课堂的声音

    社会学教授郑也夫编了一本新书,《科场现形记》。以社会学调查的方式呈现了种种不为人知的教育怪现状——一所乡村学校倾全校之力如何迎检?一所幼儿园如何开展“奥数”教育?一所中学如何通过鼓励学生弃考制造升学声誉?

    总之,书中所呈现的事实比想象更加离奇。更特别之处在于,书中40余篇社会学教育调查,均非出自郑也夫本人之手,而是来自他的学生。郑也夫在序言中提到自己的初衷——没有人比他们更胜任写出“教育实情”。某种意义上,他试图借此打破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悖论:不在其中者,难解其中义,身在其中者,多是沉默人。

    结果足以令人惊喜。后生来路各异,故事五花八门,他们走过独木桥,又问诊独木桥。这过程里,他们对于教育现状的态度、反思、判断皆在其中。

    在忘掉记忆之前审视记忆,我想,这也是这份教育问诊单之于这些年轻人的价值。

当母亲失职时,社会不可缺位
冷若冰霜
16个爸妈和“偷”来的女儿
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