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1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没有迈不过的坎儿 也不是天生就短命

“内外兼修”打破大学生公益瓶颈

本报记者 黄丹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17日   08 版)

    第一次走进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乡陈家寨小学时,贾凡十分震惊。学校只有两间土木结构的危房,甚至连门都没有。贾凡根本无法想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孩子们怎么学习。他决定“帮帮他们”。

    于是,贾凡和“思成·筑梦”团队,在短短21天里,通过网店义卖、街头募捐等方式,实现了募集100万元的奇迹。他们还争取到纳雍县政府提供的140万元资金,建成中国第一所由大学生捐建的希望小学。“思成·筑梦”团队也因此项目获得2013年康师傅创新挑战赛冠军,累计赢得6万元奖金。

    享受打破瓶颈后的豁然开朗

    100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如何筹集这笔钱,成了贾凡需要面对的第一只拦路虎。经过团队讨论,大家决定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筹款。“我们最初决定,利用公众小额捐款凑一半,靠爱心企业凑一半。”

    然而现实并不像贾凡设想的那样乐观。吃多了企业的闭门羹,他们只得暂时把主要精力转向网络筹款。然而街头公募开始之前,他们只筹到了几千元。

    有人灰心,甚至想要放弃。但贾凡却坚守着自己与陈家寨小学139名学生的约定,决定坚持下去。

    眼看到了暑假,大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街头募捐计划正式启动。大家约定,差旅费都由成员自己承担,募集到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孩子身上。

    然而,现实再次给予贾凡迎头一击。“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多失败和拒绝,但我们必须面对。”贾凡说。

    经过21天的努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湖南长沙、贵州贵阳、遵义4个城市,3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共筹得善款100万元。陈家寨小学新校得以动工。

    孩子们终于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但大家觉得,使命尚未完成。他们决定继续进行多媒体设备配置及远程教学和支教项目,继续关注陈家寨小学的孩子们。在康师傅创新挑战赛中赢得的奖金将用于采购多媒体设备。

    蒋少华的“棚程万里”项目致力于提高天津市北辰区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农民收入。在她的团队努力下,北辰区许多农民种上了甜瓜、日本袖珍茄子等新型蔬菜,平均季度收入由2011年的4700元提高到2012年同期的8900元。

    然而,在项目的初期实施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农民不理解,村委会不支持,队员没有农业技术知识,设备费用昂贵等难题一股脑袭来。有人选择放弃,但蒋少华觉得,困难不可怕,犯错也不可怕。在“摸索”的过程中,队员和项目都在成长。“整个项目的前一两年,几乎都在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做出些成绩,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蒋少华说,“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常常会遇到各种瓶颈,比如视野不够高远,思维有局限,很难从整个行业的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中给项目更好的方向。但是当种种问题得到解决,豁然开朗的感觉确实很美妙。”

    善用外部资源,让公益项目越做越好

    “我们不仅要给孩子建一所学校,还要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思成·筑梦”团队成员罗怡婧说。

    新校舍落成后,他们的计划是购买多媒体设备,向陈家寨小学的老师教授现代化电脑教学知识,同时通过康师傅创新挑战赛30强微信群等平台,寻找远程课堂和面对面课堂志愿者。原本,他们还计划为孩子们寻找一对一帮扶对象,但考虑到一些家庭的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提高,队员们决定将一对一扶助改为设置助学金和奖学金。

    9月,“思成·筑梦”团队成员再次前往陈家寨小学,参加新校舍里的第一个开学典礼。他们为孩子们带去了书籍、学习用品、校服等。“现在宽带已经在装,等到网络开通,我们就可以进行远程支教。”罗怡婧说。

    在接下来的计划里,罗怡婧最担心的是即将在暑期开展的面对面课堂支教活动。“因为贵州的路实在太难走了,所以志愿者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隐患。我们需要外界的资源,帮助我们解决志愿者的交通问题。”罗怡婧说,“大学生做公益,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公益组织之间、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不管做什么,如果没有其他资源的支持,公益项目都很难持久发展。”

    资金是大学生做公益的一大瓶颈。罗怡婧清楚记得,队员们为了给志愿者争取免费盒饭碰过无数钉子。“如果资金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们会轻松许多。”她说,“另外我们很难获得别人的关注,如果有影响力比较大的公益机构能够提供平台转发我们的需要,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棚程万里”项目中,村委会的介入为蒋少华省去许多麻烦。“比如做技术培训,如果让我们一家一家去跑一百多家农户一定会跑断腿,但通过村委会的联络渠道去通知,事情就变的简单多了。”

    蒋少华觉得,大学生开展公益项目首先需要好的土壤,前期调研衡量项目可行性至关重要。“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有人去做,但并不适合大学生。如果我们唐突介入,可能反而弄巧成拙。”蒋少华说,“在确定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外部资源,才能发挥我们的最大力量。”

    大学生公益项目想持久

    内在传承是关键

    在蒋少华看来,公益项目的每一步进展也意味着每位投身项目的成员的进步。“久而久之,之前对我们来说巨大的问题,再处理起来也变得游刃有余。在看待别的问题时,思考也会更加全面、理智和客观。这种无形的成长对我们来说是无可比拟、受用终身的财富。”

    蒋少华很庆幸,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公益人,能够享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老师的指导、专家的意见、主办方的资金支持等等,都是我们在公益路上继续前进的动力”。

    除了这些外部原因,蒋少华最关注的是“什么样的人在做项目”:“不同的人做同一个项目效果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选择团队成员时非常慎重。有一百个想法,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只有踏实、负责的团队成员,才能支撑项目更好地走下去。”

    大学时光短短四年,许多同学在大二、大三时就会面临多重选择。“有时有人准备出国,或者考研,时间精力不够用,只能无奈放弃。”蒋少华说,“能够把一个公益项目做下来实在太困难了,我们一直在碰壁。但正因为难,才会吸引到康师傅等企业对我们的关注。”

    罗怡婧认为,对于相对大型的公益项目来说,可持续性非常重要。“我们建一所小学,能满足一个地区几十年的教育需求。而后续的支教、设置奖助学金等活动,需要后来的团队成员去传承。大学生公益可持续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人只能做一两年,所以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接班人,让项目能够长期运转下去。”

    在康师傅创新挑战赛的赛场上,这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公益人聚在了一起。“大家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理念去实现同一个目标,我们在对比中相互反思和学习。”蒋少华说,“希望今后类似的比赛、论坛能更多一些,让我们充分吸收和积累,更好地做公益。”

本报记者 黄丹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1月17日 08 版

“内外兼修”打破大学生公益瓶颈
辽宁团组织举办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
团委和企业实现“零距离”
团情微讯
我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