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团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城市基层共青团区域化发展。如何创新组织模式和工作方法,构建网格化管理、阵地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功能化发展的区域化整体推进工作格局,实现对流动状态下广大团员青年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登各地在这一领域探索的经验,敬请关注。
一份特殊的协议书让安徽铜陵联通公司的潘铜生忙碌起来。过去的这一年,这位年轻的团干都不仅要忙活本公司团组织的事,还要操心公司所在社区——铜陵市铜官山区鹞山社区团工委的工作。
这是鹞山社区团工委和公司团委共建的结果。从2012年开始,团铜陵市委开始尝试在社区搭建一种新的组织架构,通过组织联建,实现共驻共建常态化;加强团员联管,实现组团服务网格化;加强工作联动,实现特色项目品牌化;加强资源联网,实现资源配置社会化,让原本组织力量最为薄弱的社区活起来。
从“光杆司令”到“千军万马”
刚任铜陵市官塘社区团工委书记的时候,马俊是个“光杆司令”,心里没底。
可是没多长时间,她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社区团工委实行共建模式,共建单位的团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团工委副书记或委员,她一下有了一个智囊团,几个单位的青年群体也成为团工委活动的“铁杆儿粉丝”。
社区团工委为每一个社区网格都配备了网格助理员,入户搜集民情和青年需求,网格助理员大多是来自共建单位的青年志愿者。根据整理出的需求,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马俊还有几个舆论阵地:三个QQ群、一个博客互动平台、一个短信告知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几乎能够联系到所有的社区青年和共建单位青年,往往是有一个活动,她在群里一吆喝,便有“千军万马”响应。
鹞山社区团工委书记缪玲玲也曾有同样的感触。以前她总觉得自己单枪匹马,搞个活动,有时候都找不来青年。可是跟几家单位共建之后,情况就彻底扭转了。
“我们辖区内有医院,有学校,有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等几个服务单位,每个单位都有很多年轻人。”对于社区来说,这可是个青年“富矿”,共建之后,社区里一下子多出来十几支青年志愿者队伍。
“篮子里的菜”越来越多
对于社区团组织来说,那些共建力量的加入不仅带来了一支支活跃的青年队伍,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社区“大篮子里的菜”越来越多了。
放在以前,缪玲玲想请几个医疗人员给社区居民做健康检查或者讲健康常识,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要联系医院,要找领导协调,还要看能不能找到愿意来的医生。
自从辖区内的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社区的共建单位,医院团组织的负责人薛武成为社区编外的团工委副书记之后,事情就简单多了。他会经常组织医疗志愿者在社区做活动。“都不用通知,我们的青年医生都会积极参与。”薛武说。
在鹞山社区党工委副书记苏方平的记忆里,过去社区团组织的活动几个月也不见得能搞上一次,但如今共建单位带来的活动一场接着一场,让她应接不暇。“燃气公司团委给我们带来居民用气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自来水公司给我们带来节水宣传活动……”
共建单位团组织带来的资源还能够真正帮到社区的青少年。
如果没有地税局这个共建单位,阳光社区团工委书记刘莉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常常来咨询税收政策的青年创业者。“地税局的志愿者不仅经常来我们这里给青年讲税收政策,还在他们的大厅给青年创业者和个体工商户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刘莉说。
整个社区变成一盘活棋
让团铜陵市委书记李波觉得高兴的是,因为共建,整个社区成了一盘活棋。
“以前社区和各单位没什么联系,搞活动也是各搞各的,效果有限。而且团市委有活动,通过层级下发通知,能够联系到的单位和青年也有限。”李波说。
但共建之后,活动下到社区,就等于下到各个共建单位,每个单位都会当自己的活动来做,积极组织青年参与。一个联谊活动就可能有千把人参与,这可是李波从来没想过的大场面。
青年梁晨就曾经感受过这样的大场面。这个从外地来铜陵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同事没有什么朋友,生活圈子很小,在大学生联谊会加入所在阳光社区的共建圈子之后,他有了跟各个单位的青年认识的机会。
在一次年底的联谊会上,参与的青年来自电力、银行、医疗、教育等系统,在他的记忆里,那是一次全市青年的大聚会。
“有同事在联谊会上找到了对象,我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梁晨说。
而在团铜陵市委开展的“千人千愿”微爱圆梦行动中,参与的单位和青年则更多。在潘铜生的记忆里,公司很多青年在心愿认领的宣传板前驻足,并偷偷记下孩子们的心愿,有的为孩子买了文具盒,有的为孩子买了书包。
“总之,每个共建单位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李波说。
这样热烈的场面甚至还吸引了“高层”的注意,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也成为这个活动的志愿者,为一个孩子送上了一套图书。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