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夏邑县刘店集乡徐马庄村,提起“新型职业农民”王飞的名字,村里人无人不晓:“知道!他承包了100多亩地种蔬菜、果树,一年挣了几十万元,住着小洋楼,开着小汽车,小两口穿得可时尚了,赛过城市白领!”
2013年12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提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
2012年8月,国家开始试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3年10月28日,河南省向52名新型职业农民颁发证书。日前,记者走近了这批新型职业农民,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更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让农民这一最原始的职业焕然一新,也吸引了更多青年从城市返回农村。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提起农民,不少人都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耕地形象。在我国农村,大多数种植粮食作物的传统农民一年亩产收入只有1000多元,而新型职业农民的亩产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2005年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回归了农民本来的职业属性,是指专业从事一定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步骤,对于统筹城乡劳动力的分配,增强农村活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
夏邑是河南4个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经个人申报、村委推荐、乡镇核实、夏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审查和张榜公示,确定了52名新型职业农民人选,其中多是进城务工后返乡的80后青年。
夏邑县刘店集乡吴庄村的吴冬冬就是52名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个。
“我准备再建一个现代化钢结构的葡萄大棚,采用滴灌方式,引进的种苗是安徽合肥的红提和金手指。”吴冬冬已经开发了10亩地的大棚蔬菜,2013年又建设10亩地的大棚葡萄,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吴冬冬说:“趁着年轻多干点,今年投资10万元种植葡萄,等第二年葡萄挂果,每亩地就能收入1万元,3年之后,葡萄进入盛果期,一年每亩地能收入4万元,到时候再扩大规模,5年要种上30亩的大棚葡萄。”
新型职业农民是怎样炼成的?
夏邑县刘店集乡徐马庄村的王飞,也是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之一。王飞今年31岁,1999年初中毕业后,与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外出打工,后来觉得一直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家里父亲当时也种着几亩地的大棚,就让他回来种地。
2004年,王飞回到老家,建了两个占地3亩的蔬菜大棚,决定种植高效蔬菜。他参加县农业广电学校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当年,3亩大棚喜获丰收,年收入3万元。
后来,王飞又报名参加了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中专班学习。2010年至2013年,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把中专班办到田间地头,先后举办了两期蔬菜产业的全日制中专班。学员主要学习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课程。每天6个课时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免费参加培训并享受每月150元的补助。夏邑县有560名青年参加学习。
王飞3年学下来,全面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更学到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2012年,王飞以每亩1200元的租金,租地105亩,建起家庭农场。目前,王飞的家庭农场有大棚蔬菜30亩、大棚葡萄20亩、大棚杏树10亩、优质梨树30亩、小杂果5亩等。
在王飞的大棚里,各种作物“轮着”成熟:3~5月是蔬菜采摘收获的季节,4月末5月初到了土豆成熟的时间,接着杏树、葡萄、梨树等依次开始采摘收获。一年下来,一家人能挣几十万元,比大城市的白领挣得都多。
经过几年的蔬菜和果树种植,王飞更加坚定了做职业农民的信心。他决定下一步继续扩大农场规模,制定管理制度,学习营销知识,把产品推向品牌化。
王飞的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又好,周围农民纷纷前来学习。王飞耐心传授种菜经验,还帮着介绍销路,带动周边十几户邻居开始种植大棚蔬菜。
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
“夏邑县是蔬菜种植大县,常年种植面积达28万亩,所以我们先在蔬菜产业方面进行了试点,接下来会根据当地情况开展食用菌种植和粮食种植培训认证工作。”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何新明校长说。
结合当地产业情况,夏邑县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培育新兴职业农民,探索出一套“围绕市场转产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做法。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夏邑县首先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培训班让农民免费获得技术培训,其次进行认证管理,最后跟进资助扶持。下一步,夏邑县将对获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给予其优先享受国家惠农政策。
“作为粮食主产区试点县,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证的试点工作,对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有重要意义。”在王守聪看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培育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